十多年前,钱学森曾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没有哪一个学术成就,能和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为何钱学森会有此感慨?当我无意间看到这册民国老课本时,才知晓其中原因。
春风和暖,草与木,皆发芽放叶,青绿可爱。
秋日早起,至园中,见草上,有露点,如珍珠。
寥寥数语,生活的情趣和美意,却如清泉在心田汨汨流淌。
蛤蟆叫着不歇,振华厌恶他,他的母亲说:人说话太多,又没意思,就和蛤蟆一样。
仁爱、礼仪、为人、常识,都在这平白明净的故事情节和写人状物中。
这些老课本,是蔡元培、张元济、陶行知等一流学者、教育家,立志为中华民族未来谋福祉,而编写的小学课本。
正是大师们的理想情怀,让纵使兵荒马乱的年代,也能哺育出冰心、杨绛先生等一代的著名学者。
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老课本有着力透纸背的温润、儒雅、笃定。
当今日的孩子捡起它,仿佛重回民国大师的课堂,从简明诗意的课文中,雕刻语言心智。
大人读一读,感受纯粹的汉语之美,也能得半点闲趣在心头。
如果说老课本是大师们绞尽脑汁,留给后代的文化宝藏。
那么这套由读库出品的《日课》,也是一群做书人,本着对文化的热爱一点点修复出来的珍品。
它收录了中国最早全套修复完整、畅销百万的民国《共和国教科书》,及其他民间流传的老课本精华。
《共和国教科书》,张济元编辑出版的民国新式教科书,亦是最早由由读库修复出版。
自2013年问世,便收获了央视记者柴静、姚晨的称赞。每年一版,迄今已是第七年,影响了无数大人孩子。
“一页书,缺了几个字便从别处找相似的挖过来,图片模糊就对着电脑一点点修复清晰”,半年时间,编辑们便已翻阅了两千多本老课本,精选的内容涉及国文、国语、修身、常识、音乐、美术等多个科目,让孩子一套就能培养德、智、体、美。
含市面上罕见的珍稀课文、彩图页面。家中珍藏一册,既满足大人的文学收藏爱好。传于后代,让大师思想成为生命中的一束光,伴其一生。
翻开日课,每读一页,如同在上蔡元培、张元济、陶行知等鼎鼎有名的国学大师课。
凡读过老课本的人,都会被它平白明净的语言所触动。
“夏日晴明,采果庭前,黄梅解渴,桃李清甘”,朗朗上口的四言诗,既有夏日之景,又科普了此时正值黄梅与桃李茂盛之时,你可以用黄梅解渴,品尝桃李的清甜。
“引泉成池,种荷其中,先后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高二三尺,叶上承水,流动如珠,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寥寥数字,既写荷塘之美、又阐释了藕断丝连之义,从植物升华到精神,境界一下子开阔了起来。
在网络语言泛滥的时代,老课本的文字显得隽永有味。
孩子每天读一读,保持善良本性与淳朴情怀,拥有好的语言习惯。
大人们也可靠它,消遣烦闷,感受传统文化优美且治愈人心的力量。
不止识字写作,如何行事、说话、经营家庭,公共场合是否得体……都藏在这一幅幅简明诗意的图文里。
“子出门,告父母,子回家,见父母”,一个家庭除了有爱,还应有尊重,篇幅简短,蕴意却足够孩子慢慢领悟。
“我在室内行走,常常放轻了脚步,一些不扰乱他人,已经成习惯了”,公共场合非常考验一个人的素养,一篇脚步放轻的课文既教规矩又教尊重。
内容纯真充满意趣,不刻意拔高,温柔的就像大师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话一样。
为了将大师们的思想瑰宝,重新融入每个人的血脉与魂灵。
读库特意采用市面上第一个课本、日历、笔记三合一形式。
一套书分“春、夏、秋、冬”四册,以公历月历区分。左边为课本,右边留白可自由书写。
白天朗读简明诗意的内容,养性启智、返璞归真。晚上关掉手机,用它记录生活有趣或诗意的瞬间,内心丰盈。
也有家长用它给孩子当日记本、做涂鸦、学画画,或者自己记录生活点滴。
如此贴心,难怪《日课》出版至第七年,仍有那么多人爱它。
傅国涌曾说“小学教科书固然不能为一个民族提供文明的高度,但是它能够为一个民族提供文明的底线。”
读民国老课本,能让稚嫩无知的生命产生敏感,懂得体谅与珍惜,一生向往光明。
用一顿下午茶的钱,就能在民国大师心中的星辰大海里遨游。这,绝对是2020年到来之前,最大的惊喜。
现在下单,即赠:
限量共和国明信片
既可收藏,又能赠予亲友以表心意
被誉为日本文库之宝的《教养之托付》
让万千读书人感动的出版社自白
限量读库精美礼袋
丰子恺彩色漫画,赠礼更有意趣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AUoRW8BMH2_cNUgB7F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