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死后留下3个女儿,苏联政府下达一道命令,由克格勃执行

2022-08-24     羲和奇谈

原标题:朱可夫死后留下3个女儿,苏联政府下达一道命令,由克格勃执行

“(朱可夫)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朱可夫于1915年应征加入到沙俄骑兵部队,自此开始其惊艳四座的戎马生涯。

“(朱可夫)为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在跟随部队四处征战的过程中,藏在血液里的军事天赋得到飞速展现。一战爆发后,年仅19岁的朱可夫,在入伍仅两年后就获得了2枚奥尔吉十字勋章。

无论是在一战、二战当中,还是在国内大小战争当中,朱可夫都立下了无数战功。也正是因为这一身实打实的,任何人都无可指摘的战功,使得其能够在内部政治最为动荡和黑暗的时候,依旧屹立不倒。

然而,可惜的是,朱可夫虽然在军事上才能出众,但在政治上,却稍有欠缺。

驱逐中央

“由于声誉过高,(朱可夫)被外放为敖德萨军区司令员。”斯大林执政时期,朱可夫的声誉已经非常高。功高震主锋芒毕露的道理说出来都懂,但想要做到却很难。朱可夫做起事来大刀阔斧,说起话又直来直往,因此在有意无意间,早已经得罪了一批人。

斯大林注意到了朱可夫的“桀骜不驯”,也注意到了朱可夫在军事政治上的“野心”,于是在1946年朱可夫回到国家,担任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的时候,派人搜集了大量朱可夫意图发动军事政变的“证据”。

然而,当斯大林想要以此逮捕朱可夫的时候,科涅夫等元帅却据理力争,坚决驳斥了一项项莫须有罪名,为了防止事态恶化,最终斯大林只是将朱可夫一贬再贬。

朱可夫先是被党中央委员会开除,被降职,接着又被接连贬到敖德萨军区和乌拉尔军区担任司令员,离中央越来越远。

事实上,斯大林虽然忌惮朱可夫,但同时也欣赏朱可夫的军事才能,将其发往远离政治中心的地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对他的保护”。

当时苏联政治中心暗流涌动,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如果继续重用朱可夫,难保朱可夫在不经意间将自己送上死路。相反的,自己对其一贬再贬,等后续赫鲁晓夫或是贝利亚等人上台后,朱可夫反而有可能得到重用。

据说,斯大林去世前,曾将朱可夫召到自己跟前,想和朱可夫说些什么,但最终什么都没来得及说就离世了。

在斯大林逝世后,苏联中央权力的斗争进入到了白热化。当时,权力中心的几个人主要是贝利亚、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等人。贝利亚以为自己掌控了情报机构就能十拿九稳,所以行事大胆,在和赫鲁晓夫的斗争过程中“占尽了上风。”

然而,当朱可夫选择支持赫鲁晓夫之后,局势瞬间就发生了转变。

政变风云

“1952年后(朱可夫)相继任国防部副部长、国防部长。”为了得到军方的支持,很多人都试图拉拢朱可夫,赫鲁晓夫也不例外。因为贝利亚集团一家独大,所以赫鲁晓夫等人便联合起来拉拢了朱可夫元帅。

1953年6月,贝利亚出席了马林科夫所主持的会议。在会议上,马林科夫率先站起来对贝利亚发难,然而因为紧张,马林科夫说话吞吞吐吐磕磕巴巴,远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站了起来一把接过马林科夫的话头,继续对贝利亚大声呵斥。贝利亚迅速意识到情况不对,趁人不备,暗中将手伸向自己的公文包准备摸枪,然而还没等摸到枪,赫鲁晓夫就发现了贝利亚的动作,立即朝隔壁大喊朱可夫元帅的名字。

早就埋伏好的朱可夫听到呼喊后,立即“带着十几名高级军官冲进会议室。”朱可夫直接用手枪抵住贝利亚的头,让其举起手来。有以朱可夫为首的军方做支持,贝利亚集团飞速坍塌,仅半年后,贝利亚就被执行了枪决。

在贝利亚集团倒台后,为了得到朱可夫的支持,赫鲁晓夫将朱可夫的地位不断抬高。这时的朱可夫不仅没有意识到危险,反而利用自己的职权对军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直接将苏联军队从原来的“二长制”改为了“一长制”。

“二长制”,即为每个军事长官都配备一个同级别政工干部,方便相互制约,方便中央领导,“一长制”,即军队各级机构都仅设立一个最高军事长官。

仅从军事角度来考虑,朱可夫这种改革确实能“利于军队的高效运作”,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这将大大削弱中央对各个军队的管控力,一旦发生异变,中央很难通过军队内部关系来迅速制衡控制局面。

盛极必衰

“1957年(朱可夫)协助赫鲁晓夫击败对手。”赫鲁晓夫自然不会喜爱朱可夫的这些改革,但当时自己地位不稳,还需要借助朱可夫的力量来扳倒对手,因此赫鲁晓夫选择了虚与委蛇。

1957年6月,苏共中央主席团召开了会议,曾经和赫鲁晓夫一起扳倒贝利亚的马林科夫,此时站在了赫鲁晓夫的对立面。马林科夫等七人一起要求赫鲁晓夫自行辞去其第一书记的职务,赫鲁晓夫对此拒不接受,并表示要召开党中央全体会议,即扩大投票的人数。

对于这一招缓兵之计,最重要的点在于能否短时间内拉来足够的票数。如果光是凭借自己的威望,必然不够,但有朱可夫的加持,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在朱可夫的号召之下,“全国300多名中央委员、候补委员”都乘坐火车和飞机赶到了莫斯科。

有了朱可夫的大力支持,赫鲁晓夫先是稳住了自己的地位,接着,迅速对马林科夫集团进行了打压。然而,在将马林科夫集团扳倒之后,朱可夫的“作用”就不是那么强了。甚至,比起其对自己起到的积极作用来说,其本身所代表的“威胁”要更为巨大。

和依旧让朱可夫当司令,只是让其远离政治纷争的斯大林不同,赫鲁晓夫谋定而后动,将一切铺垫都做好后,直接一举免除了朱可夫的苏联国防部部长职务,并取消了其党中央主席团成员,以及中央委员的资格。

经历数次政变,最后又回归于寂静的朱可夫元帅,这一下才大梦初醒。在这之后,朱可夫再也没能重返政治中心,在晚年时光里,朱可夫时常夸赞起斯大林。

1973年年底,朱可夫的妻子“加林娜因乳腺癌病逝”,受到巨大打击的朱可夫在这之后,病情迅速恶化,1974年6月,带着人工呼吸器的朱可夫在静默中离开了世界。

早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情报机构就一直在密切监视朱可夫的一举一动。朱可夫去世后,苏联向情报机关克格勃下达了一条指令,让其密切监视朱可夫的三个女儿。

“二十四小时的监视。”饱受限制的三个女儿,不仅要承受父母接连去世的巨大悲痛,还要承受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监测。

这种艰难的状况,一直到苏联解体才得以结束。苏联解体后,三个女儿终于得以恢复自由。朱可夫元帅戎马一生,为人正直刚硬,即使是在苏联最为动荡的大清洗岁月当中,朱可夫也从未在任何诬陷战友的逮捕文件上签过字,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小结:

“(朱可夫)有三个可爱的女儿。”大女儿艾拉和二女儿埃拉,是朱可夫和第1任妻子阿·基叶夫娜结婚后所生。在朱可夫被下放的时候,妻子留在了莫斯科,而后两人感情变淡渐行渐远。小女儿玛莎,是朱可夫和患难与共的妻子加林娜所生。

自赫鲁晓夫将朱可夫撤职之后,朱可夫一家就一直在被情报机关严密监视。1974年,经历过大起大落的朱可夫元帅在病痛中于莫斯科溘然长逝后,苏联又给克格勃下达了对三个女儿24小时监视的命令,高层对于朱可夫一家的忌惮,由此可见一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86bae03b86f54fa4dee8312ba454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