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一最大“国贼”,接连放弃三百万平方,还说“不值”

2022-09-27   遥望春风

原标题:近代中国一最大“国贼”,接连放弃三百万平方,还说“不值”

李鸿章是一个悲剧人物,作为满清的大管家,他没少为朝廷出力,如果放在开明盛世,他是辅佐帝王定鼎天下的人物,但他生在中国最败落的朝代最没落的历史时期,可怜的李鸿章做得再好,也是骂声一片。

其实李鸿章签订的条约,有一些是互惠互利的,还有几个是让中国受益的,但被认真记录在历史课本上的条约,都是让中国吃了大亏的,李鸿章也落下“卖国贼”的骂名。

究其原因还是中国太弱,条约无论怎么签,中国都没多少话语权的。国家弱,个人强势,也不能力挽狂澜。

在臭名昭著的马关条约中,李鸿章一边谈判一边发电报给朝廷,他说严格按朝廷的意思办。他自己是不敢有“意思”的,他知道这一次他坐实了卖国的罪名。因为无论从清政府个人的荣誉还是国家的荣誉来看,割地赔款都意味着损失利益和屈辱。

李鸿章挨了日本人一枪子,为中国“省下”一些钱,不过没人觉得应该给他正名,因为大家都认为,本来一分钱也不该赔。

不过我们不否认,李鸿章李管家,确实有些外交才能,口才了得,也够赖皮。如果清朝不是那么孱弱,李鸿章也不会输给日本人,至少他在外交才能上是日本人也称赞的。

清朝能干实事的不多,义和团打过来时,清朝举国惊恐,八国联军进来后,慈禧直接跑了,此时李鸿章被找出来主持大局,当时他已经七十岁了,本来应该退休在家,结果他从广州跑到上海跟外国人谈判,累得吐血。

李鸿章在同僚中也招骂,因为他经常语出惊人。他说:“义和团如果不乱杀外国人,外国人不会打到北京。”朝臣说他是“走狗”、“洋奴”,这种说法简直是大逆不道。李鸿章为何要这么说呢?

很简单,他认为清朝实力不够,不适合死拼。如果清朝实力够,别说杀个外国人,就是使劲踩踏都没问题,但问题是朝廷有多少实力,李鸿章心里明镜似的。慈禧什么事都不管,出了事就找他,一旦捅了篓子,善后的是谁呢?肯定不是诸位朝臣,而是李鸿章。

谁担责任,谁就小心谨慎。

如果李鸿章背后的主子是汉武帝,我想他会义愤填膺,支持汉武帝踏平他们,但是他背后的主子是甩手掌柜慈禧。

李鸿章当时提出“国际法”,在朝臣眼里也是新词,他们不能理解,如果放在现在大家都会接受这种外交观点。

八国联军如果想灭了清政府,他们会直接建立伪政权,扶持傀儡,所以说八国联军是来“兴师问罪”的,如果中国不弱,他们会选择“谈”而不是打。

清政府的大国优越感,在那时已经没有半毛钱的用途了,老一套无法镇住全世界,所以需要低调。而慈禧在跑路之前,竟然还对八国联军“宣战”,这真是最好笑的一件事了。

明知道没资本,硬要逞强,这不是强势,这是有病。

李鸿章犯的第二个错误是新疆,他主张放弃不要,足足三百万平方的土地,他一句话就放弃了?左宗棠不同意,他说:抬棺也要收复新疆!

李鸿章说:“外化之地,人烟稀少,倾全国之力,增加千百万开支,不值。”

这一句话让李鸿章承受汹涌的骂名。左宗棠收复新疆是义士之举,我们可以看出,左公有战国时期“士”的风范,但李鸿章的说法是根据当时朝廷的现状,朝廷每年要向新疆这个蛮荒之地拨款200-300万两银子,从一七六一年到一九一一年,清政府向新疆拨款仅白银就四个亿,那么它还有没有钱给大臣发工资呢?

显然困难。

大臣主张放弃新疆,为的也是自己切身的利益。

清政府好不容易说要打了,给左公的钱根本不够,连1000万两都拿不出来,最后还是胡雪岩借钱,这个仗才打完的。

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当时清政府确实太狼狈了,李鸿章说出了朝臣大多数人的想法。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政治争执,海防和塞防之争,李鸿章主张海防,左宗棠代表塞防,他认为新疆这块地要是守不住了,中国陆地面对的威胁很大,李鸿章认为海上威胁大,所以会有意见的相左。

归根到底还是国家太弱,银子太少,只能集中起来做一件事,而且四面楚歌。清政府灭亡是早晚的事,多个李鸿章,少个李鸿章,下场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