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尊重,我觉得对于一些情绪容易激动的父母,能做到少说话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少说无用的、让人不舒服的话,多做有用的事情,这是做到尊重孩子,最实际的一个方法。
可能很多父母会感觉憋着难受,的确会这样,平时动不动一说一大堆,说了不想停,说了还想说的人,突然之间要不说话,是很难的。但没办法,这一步是必须要改变的,减少说话的量,其实就是减少说教、指责和批评的总量,这样才能让孩子感觉好一点。减少说话的量,然后逼着自己提高说话的质量,说话的质量高了,才会让孩子愿意听,才会让孩子记住。
如果克制不了自己,想要唠叨和啰嗦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面对现实,比如可以这样残酷地对自己说:我说得再多,我的话对孩子来说就跟毒药一样,他们的感受只能是抗拒、痛苦和憎恶。这些话对非但没用,对孩子来说,还相当污染环境。
很多父母随着年纪的增长,如果没有保持学习的习惯,他们说话会越来越不顾及孩子和他人的感受,只顾自己说得痛快,不去思考应该如何跟孩子沟通,如何去尊重孩子。
当父母们年纪变长,孩子们年龄增大,孩子一到十来岁,孩子基本上就没有那么好的心态去听父母的唠叨了,他们会白着眼睛,头扭到一边去,或者哼一声,气呼呼的走开去。如果你还不醒悟,继续唠叨,那孩子跟你翻脸,也是情有可原。
懂得“闭嘴”,是好父母的一种境界。父母闭嘴了,孩子才能自由呼吸,在家庭里,孩子的精神就才有空间腾挪舒展,他们才能比较舒畅的成长。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还能学会对孩子的独立精神空间进行充满尊重的沟通,那么孩子会感到温暖,内心充满能量。因为在孩子的内心,他们抗拒的是不尊重自己的父母,而依然渴望着尊重自己的父母关心自己、爱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后,一边抗拒父母的干涉,一边又不能完全脱离父母,当父母因为生气放弃他们后,他们并不会感到高兴,反而会伤心、痛苦,难以治愈。
所以,父母无论何时,都应该守护在孩子身边,给予关心和爱,给予人生指导,给予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而一个不会好好说话的父母,是做不到这些的。
会说话的父母,在孩子成长的任何时期,他们说的话非但不会让孩子憎恶,相反他们说的话对孩子来说仿佛具有一种魔力,孩子会听,会想,会按照父母说的去做。比如这个句式,就具有一定的魔力,会说话的父母经常说:我感到……因为……我希望……
例如:我感到很烦,因为我喜欢看到一个爱讲道理的你,我希望你能在不生气的时候,能好好地跟妈妈谈谈心。
这是一个表达尊重的句式,和善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想法和建议。
为什么说这个句式具有魔力呢?对比一下就知道。在不使用这个句式的时候,父母很可能会这样对孩子说: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让人不省心,都这么大了,也应该听得懂一点道理了吧?要动脑筋想想呀,我说了多少遍了,你要听进去啊!我为你付出了多少,你心里知道吗?哼,你眼睛转来转去干什么?我看你是一点都不知道!
没有使用句式时,父母并非在表达,而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并对孩子进行不停的指责和批评。孩子听了父母的话的反应,必然是反抗,不是顶嘴,就是翻着白眼沉默不语。孩子从父母的话中,可以看出父母是没有跟自己沟通的诚意的,他们是站在自己的对立面的。
但使用了我感到……因为……我希望的句式,父母的立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不再发泄情绪了,而是在表达了。
“我感到很烦”,表达自己此刻的感受,我此刻的感受是我很烦。“因为我喜欢看到一个爱讲道理的你”,这句话表达了自己感受不好的原因,说的是自己的心事,而不是对孩子的不满和批评。“我希望你能在不生气的时候,能好好地跟妈妈谈谈心”。这句话让父母把自己的合情合理的建议温柔地告诉了孩子,不带情绪,不带指责,孩子听了这句话后,他的心里会舒服很多,他明白了父母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而不是对自己关闭着心门,居高临下的批评自己,要求自己。此刻孩子会认真对待父母的感受和建议。
和孩子的沟通,尤其是和青春叛逆期孩子沟通,父母要更在意的是与孩子平等的表达,这个平等的表达的意思是要敞开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把心门紧闭,只会对孩子发射一连串的语言炮弹,这是其一。
其二是要正视孩子的感受,关心孩子的感受,好奇孩子的感受,关心和好奇孩子的感受,这样就能做到倾听。父母不必同意孩子的想法,但必须要知道孩子隐藏在感受之后的真实想法,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想法,才能制定出策略来跟孩子沟通,站在孩子的身边帮助孩子。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想法了无兴趣,对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想法一无所知,那么又如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呢?
所以,父母需少说话,父母不善平等的表达和沟通,多说了必然都是说教和批评,如果不尊重孩子,说再多的话说到嗓子沙哑、喉咙发炎都是徒劳的。除了让孩子感到痛苦之外,没有任何建设性的用处。
父母要说话,就要敞开心扉,用我感到……因为……我希望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跟孩子进行纯粹的平等的沟通。父母做好了榜样,孩子也会做出积极的回应。
同样的一个句式,只需要把“我感到”,改为“你感到”,把“我希望”改成“你希望”,就变成了另一个句式,“你感到……因为……你希望”,这个句式是表达父母对孩子感受和想法的认可与尊重。
当孩子充满对父母的不满和戒备,不愿意再跟父母说话的时候,父母使用这个句式可以这么说:“你是不是感到妈妈说的话不对,你感到伤心了,因为妈妈没有尊重你的想法还有你的私人空间。你希望妈妈能多听一听你的话,多给你一点独立空间,是吗?”
如果父母这样对孩子说,孩子会积极的回应父母的,问题会得到解决。这一句话,顶得上千言万语。
这两个句式,一个是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一个是认可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刻意的去使用这两个句式,会让父母在孩子心里变得更加可爱,也会让孩子在父母面前变得更加懂事,这是倾听和尊重在发挥着作用。父母要重视这两个句式,因为它们就好像是两个模板,把倾听和尊重规范起来了,只需要父母能刻意并坚持去使用句式,慢慢的就能学会倾听和尊重。
刻意和坚持,是学了新知识后必要的功课,在和孩子的沟通中,要刻意的使用新的句式去说、去做,慢慢的你就能把这两个句式刻在大脑里,形成自己的语言习惯。
如果不是的话,几天之后,你会把这两个句式忘得干干净净。
文 | 徐玲老师
关注公众号:俏妈富爸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