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因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择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为改变这些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的科举制度正式诞生,至唐朝逐步正式规范。至清朝未年废除科举,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
这种号称历史上最公正的考试选拔制度,确实让天下的读书人,尤其是没有门第、苦寒出身的平民布衣有了出人头地、学而优则仕的机会。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考试的地方就会有作弊,历史上各种各样的作弊案数不胜数。但是,直接张冠李戴把头名状元的成绩改头换面的手法也不多见。《大唐布衣一郇漠传》的主人公旬谟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落榜,而且还被投入监狱。科举未中,命却要送。就在刑场上刽子手的断头刀已然落下时,一句“刀下留人”的圣旨,留下了旬谟的生命,也展开了他的传奇人生。《大唐布衣一郇谟传》的故事开篇即精彩,继而深入地展开。
有感于作者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着笔于一介布衣书生的传奇人生。有感于“清谈艺苑催黄鸟,长策中原猎短狐。他日平台访遗逸,应知世上有郇谟。”同时也为《大唐布衣一郇谟传》作者的深厚文学历史功底所吸引,不禁再读三读,读出了一些书外的味道,触发了个人的别样感触。
大唐盛世,“贞观之治”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始终为世人称道。中唐时期的“安史之乱”也让大唐盛极始衰。杜甫的《无家别》把那盛世之乱后的荒败景象展现出来让人悲叹,“寂寞天宝后,园庐但嵩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这样大乱之后的大败落,大败之后的大治,正是有志之士希冀出世展露手脚的时候。一个不足双十年华的青年才子旬谟(即后来的郇谟)踏上了进京赶考的征途,只是他遇到的未来却不是他想象的学而优则仕的未来,而是生死转折、前途迷茫、正邪取舍、亲人死别、舍身取义的传奇的人生。
首先说作品角色的选择。历史上的才子佳人数不胜数,官职高位、彪炳历史、声名显赫的也是俯拾即是。但作者却选了一个史书记载上只有寥寥数语,名不见经传的布衣书生,用一个宏大历史背景烘托,在各种历史人物的缝隙中为一个小人物立传。言“传”实“说”,立意不可谓不独特,令人回味无穷。史书上关于郇谟的记述只有二百三十余字,且重点只写了其哭街的情景,内容寥寥,更看不出来其和朝堂高官的纠葛恩怨,只是一个历史的边缘人物。但对创作者来说,这就有了巧妙的构思空间。读史,确有其人,就可立“传”;查史,又查无可证,就可作“说”,题材的选择上独辟蹊径,令人称奇。即使史书上涉及反派主角元载等的记录近万字,皆可引其可用而作,又似引其所录可证。于是对历史的存疑和人物的争议立减,随着作品的深入进入故事其中,创作的空间很大,想象的空间就更大了。
其次说作品的可读性。作者的文史功底深厚,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创作经验丰富,作品的立意既高,可读性又强。主人公郇谟出场就是为了参加科考,实现人生理想。现实却是“科举舞弊”案的当头一棒,考卷被别人所用,状元未及第,先入了牢房,成为了朝堂权势争斗的牺牲品,还是“斩立决”!这样的情节翻转、跌宕起伏,如何不一下抓住读者的心,引人去关注后续的故事展开。
作者在主要历史人物实的基础上,创作了几个“虚的人物,却是故事非常关键的眼和“线”,使得作品丰富而连贯。如创作了卓英倩的同谊同考(据查历史上同期确有卓英倩,其人是陕西人,年卒不详。而主人公是山西人,如何同窗?)引出了后来的同窗同出却不同归。创作了两位美女角色,一个是相爱不能爱的宰相之女元媛,一个是流落民间爱他而献身的公主沈梦芜,一下就丰富了郇谟的内心情感世界和为江山社稷牺牲个人小我的高尚品格。还有江湖人士的家国情仇,父母双亲殉志引出了的忠孝不能两全等。不是武侠演义,却处处有江湖厮杀,恩怨争斗,惊险高潮接连不断。不是儿女情感故事,却让人心痛,不忍放弃,不甘如此结局。越是细腻感情的描写、越是纠怨情感的波折,就让人越是觉得作者的狠心”,反衬出主人公心怀正义民心、心系天下苍生,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英雄般的情怀。
这些虚实相间的人物和故事,这些江湖恩怨、儿女情长、官场权斗、贪污腐化的故事,历朝历代都有,但在这部作品里却以它的独特性吸引人不忍释手。
特别是小说的开篇是主人公郇谟入狱,小说的结尾是大反派元载的入狱死亡。天道轮回,历史的正义终还是战胜了邪恶。第三,说说主人公郇谟,一个平民英雄。郇谟出场不到二十岁,大约是公元768年,至元载倒台赐死,时间在公元777年。其中的时间跨度十年左右,小说郇谟的离场也就是三十岁不到的年纪。最好的人生岁月没有走在最光明的人生道路上,最远大的志向须直面这最残酷的社会现实,最炽热的情怀不得不面对最惨烈的人生悲剧。正义战胜了邪恶,历史前进了一小步,而郇谟却失去了所有。这样的人生经历不是一般人能经历和承受的。
两次参加科举考试,两次入狱。几次面临生死,还眼睁睁看着心爱的爱人在怀中死去。父母双亲因他的坚韧执着、抗争邪恶不忍掣肘而失去了生命,用生命支持他的精忠报国。这是怎样的人格在支撑着他,怎样的初心使命在用命坚守?
其实,郇谟只是一个布衣书生,最初无非就是想考取个功名光宗耀祖。只是,在面对大是大非、社稷民生时,他选择了创造历史。一个被朝堂高官青睐,一个倍受宰相欣赏,且被宰相的女儿倾慕的这样一个青年才俊,在风云激荡的历史时刻,他坚守了正义,坚守了民心,坚守的是自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