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官不要误会,小编在这里说的元章自然不是笔误,将明太祖朱元璋写成了元章。这里的元章却是北宋时期的大书法家、画家米元章——米芾。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为芊,湖北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这一连串古怪的号实在是绕人,但也不必记,也不要深究其中的意思,只要知道米芾是北宋时期的名人、奇人就够了。
米芾出生于宋仁宗皇祐辛卯三年(1051年),七、八岁时就师从当时的名流、襄阳书法家罗让开始学习书法,十岁就能写碑刻,且临摹周越、苏轼等名人字帖难辩真伪,时人称其有李邕笔法,也可谓是北宋时期的神童了。
宋治平四年(1067年),米芾跟随母亲阎氏离乡来到京都汴梁,其母亲开始侍奉宋英宗的皇后高氏,并做了神宗的乳娘。宋神宗继位后,因不忘米芾母亲阎氏的乳褓旧情,恩赐米芾为秘书省校字郎,负责当时校对,订正讹误。这个职位使得米芾能够更多地接触到历代名家的书法,对其以后的成就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米芾与宋神宗的这段渊源,他一生在仕途上也无大起大落,也未曾遇到过凶险。这种稳定的政治环境及富裕的生活条件,得以让他潜心去做自己的事业。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
他的书法自成体系,传世之作颇多。但是,千万不要以为米芾只会写字,他也写诗,他的诗作流传于世的虽然不多,但也是精美绝伦,耐人寻味。米芾一生虽拜访了许多名家,但唯独与苏轼交好,也许是受苏轼的感染,他的诗基本都是与苏轼的唱和之作。二人相交有二十多年之久,苏轼去世后米芾作《苏东坡挽诗》五首以示悼念。
招魂听我楚人歌,人命由天天奈何。昔感松醪聊堕睫,今看麦饮发悲哦。长沙论直终何就,北海伤豪忤更多。曾借南窗逃蕴暑,西山松竹不堪过。——米芾《苏东坡挽诗》其五
中国素来就有书画一家的说法,一个知名的画家没有不精通书法的。米芾作为北宋著名的画家,其绘画也是非常传神。米芾在山水画上成就最大,大多描绘江南水乡瞬息万变的“烟云雾景”,“天真平淡”,“不装巧趣”的风貌,他所创造的“米氏云山”都是信笔作来,烟云掩映。
书画名家大多对石头都是情有独钟,如近代的齐白石、张大千等。他们收集奇石、异石,有时把玩,有时刻章,总之是极具稀罕。当然,米芾更不例外,而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米芾喜欢石头真的是上瘾了,哪叫一个如痴如狂,差不多对石头敬若神明了。据说,有一天,米芾外出遇到一块稀奇古怪的大石头,形状奇丑,有如人形。米芾觉得这石头很不一般,非常喜欢。他围着这块石头转了好几圈,不愿离去,最后决定还是弄回家中去。
他做了一个非常谎延的举动,特意将自己的官服脱下给石头披上,并对着石头作了一个揖,嘴里还念叨说:“石兄,石兄,你能不能随我一道回府?”。当然石头自然是不会自己作答,米芾也不需要石头回答,他命轿夫将石头搬进轿子里,就打道回府了。
轿夫好不容易将石头抬回米府,家人看见轿子便知是老爷回来了,连忙出来迎接。这一掀开轿帘,却大吃一惊:“怎么老爷变成了石头?”再往轿后一看,一个短衣短衫的老头气喘吁吁的走过来了,家人忍俊不禁,暗自发笑。原来老爷一直小跑跟在轿子的后面,而且累的是满头大汗。
这段趣事一时被传为佳话,后来北魏元倪镇读《宋史》读到此处也是拍案叫绝,便即兴写了首题为《题米南宫拜石图》的诗赞叹此事:
元章爱砚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颠名传不虚。
参考:《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