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透过这3个自私4个无私的角色,我看到了人性的暗与光

2022-02-11   美人丰盛

原标题:《人世间》:透过这3个自私4个无私的角色,我看到了人性的暗与光

内心有过创伤之人,都会想成为别人的光。

因为他(她)知道孤苦无助的悲凉,知道只有在别人需要时伸出双手,成为别人的光,才可能成为曾经的自己的光。

《人世间》里的蔡晓光、郑娟、周秉坤都是这样的人。

《人世间》的另一个极端,是利用他人“自利”之人,比如骆士宾、冯化成和周蓉。

自私自利的人不会爱别人,最终决定了他们不会爱自己,即使幸福到手,也可能付之一炬……

不得不说《人世间》,是近年来少有的“剧本有厚度、情节不悬浮、演员演技可圈可点”的佳作。#电视剧《人世间》到底有多真实#

作品有厚度、情节接地气、演员靠谱,人物就立得住,观众就看得津津有味儿。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人世间》里,7个塑造最丰满的“小人物”:他们有的自私、有的无私,共同撑起《人世间》的生动的“平民宇宙”。

周秉坤:能力最弱的“老疙瘩”却帮了全家

周秉坤是郑娟的一束光,也是周家的一束光。

做“光”别无其它,就是持之以恒,做那个“任它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森严壁垒的“留守者”。

这点甚至周志刚都未做到,面对名利权贵,周父显露了一个老百姓的敬畏和艳羡:对老大周秉义的“顶撞”他惧怕,对老大久居冬梅家他认同和屈从。

但对老儿子,他却锱铢必较地“要说实话”……

秉坤一直很“实在”:哥哥未尽长子的责任他理解,姐姐长期把女儿寄养在自己家,他包容。

秉坤对家人的爱和对郑娟的爱,都是一样的,毫无杂质。

虽然是这个家里“最无能的人”,但他愿意帮助每个人摆脱困境。

当然,要承担和包容所有,首先自己就做“光源”,所以秉坤努力地拼!唯一需要的动力就是父亲的认同。

24集里秉坤那句“都当爸了,还有爸揍你,这不就是幸福吗?”简直让人心疼。

郑娟和郑母:善良与坚韧一脉相承

郑娟有倾国倾城的美、“上善若水”的善,她用温顺承担了命运所有的不公。

儿童时代她是孤儿、少女时代她被骗婚、强B,养母离世后,她拥有了秉坤的爱,但却要十年如一日地伺候病婆婆和小姑子的孩子。

据说原著中,中年以后郑娟命运依旧坎坷:骆士宾来要儿子,先是造成秉坤入狱,后来儿子远走并客死他乡。

这些苦难都没有打倒郑娟,周家最后的顶梁柱,除了周秉坤,少不了任劳任怨郑娟的一席。

可以说,郑娟和周秉坤一样无私,但比周秉坤多了两个优点:坚强、不执拗。

如不坚强,早在被骆士宾涂志强们玩弄时,就应该没了骨气;如果不坚强,她很可能在照顾周母、秉坤被抓时就丧失希望,而不是用养母留给自己的钱养活周家老小,报秉坤的知己之恩。

拥有在黑暗中保持清醒和善良的能力,因此她赢得自己的幸福。

郑娟的品质,还要感谢一个人,就是她的养母。

还记得郑母一出来,就被那一双沧桑的眼打动了:卑微、苦难、悲哀……

无言地拉拽着坏掉轮子的冰棍车,养活着未婚先孕的姐姐、什么都看不见的弟弟,郑母没有丝毫抱怨,而且还会敏锐分辨“来找娟儿的,哪一个是好人”。

她盼着周秉坤能再来,不只是盼着他送钱,是盼着他能给女儿的生命带来点阳光。

原以为郑母只是一个苦难贫弱的老太太,直到郑娟说:她是我的养母,我和光明是她捡来的。

老太太的形象一下子高大起来,哪怕死亡,也没能让这个形象从《人世间》的屏幕里消失。

骆士宾:青年不知错,酿成中年更大祸

《人世间》遵循“因果律”,并且很严酷,从骆士宾和周楠的结局,就可得知。

骆士宾是自私到极致的代表:

1、青年时干下的恶事,毁了郑娟的一生;

2、郑娟怀孕后,若不是水自流的建议,骆士宾根本不想给那30块抚养费;

3、出狱娶妻后,想过置亲生儿子于不顾;

4、发现自己不能再生育后,又回来打扰郑娟母子平静的生活;

5、对郑娟毫无悔意,认为自己所受“罪与罚”远大于自己犯过的错。

不认青年之错,所以才让中年的他酿成更大的“祸”,所有在经济上的“成就”都付诸东流。

父亲的恶事,还“报应”到了子一辈。

骆士宾的归来造成了周楠无可回避的悲剧,本来有“两个父亲”已经很难平衡,还要接受自己是那样一个龌龊行径的产物——这孩子需要有多大的信心,才能忽略这“人世间”对自己的恶意?

原著中,作者选择让周楠因高尚行为而死,来完成父亲恶事的救赎……这个代价真的是太大了!

冯化成和周蓉:自私野心家+自私恋爱脑的结合,细思极恐

冯化成的自私跟野心,反射在他对周蓉一家的态度上:

探亲途中,在火车站被抓,周家人都在奋力营救,他出来不是先报个平安,而是直接去了北京。

对冯化成来说,既然被周家认同的“大势”已定,就无须再浪费时间,他要去寻找新的前程。

24集,周蓉从贵州回来,冯化成故意把家中“造”得一片狼藉,目的是往周蓉身上撒气;

这一点也细思极恐:一个男人在事业上不如意时不思进取,反而到老婆孩儿身上“内卷”,全无“阳刚之气”。

让刚提副教授的周蓉去找单位分房、对邻居素质低的冷嘲热讽,这些细节也很能说明冯化成“不安现状”。

周蓉的自私和任性,周家两代人则都是镜子:

少女时代,离家出走去贵州成婚,或许还能用“少不经事”来掩盖;

但三十而立也教书育人了,老父亲千里迢迢奔赴,还能说出“你们就当没生过我这个女儿吧”,真是有点“混”了!

得知母亲因为她和冯化成晕倒中风,哭得梨花带雨,但哭过之后仍然乐颠颠地跟丈夫走了。

读书期间把女儿寄养在老家也无可厚非。但已经回到江辽了,还当了“大学副教授”,却还把玥玥寄养在秉坤家,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不怪玥玥只愿意把妈妈写进作文里,见面时却不愿意多和她说一句话——估计在这个孩子心里,她和周楠表哥一样,都是被父母遗弃的存在。

周蓉似乎从没想过对父母、秉坤、女儿的愧疚,她一心扎在和冯化成过“小日子”上。

很可惜,冯化成的人品似乎没那么值得依赖,原著中,为追求更好前程,冯化成和地位较高的前妻复合了。

有网友说,周蓉的不幸与冯化成关系不大,都是周蓉吸引来的,不是冯化成也会有王化成……这个说法也不无道理。

其实从冯化成上大学后就与把他养大的舅舅断绝关系上,就能看出来他的狠心;

周蓉提出离开北京回老家,他站起来大言不惭地讲“养口体,养心智”……也能看出来这个男人只会说,不干实事儿!

明明比周蓉大二十几岁,两次给周家长辈下跪,却未尽到过任何责任……这么明显的人格BUG,周蓉真是一点没“眼力见儿”。

周蓉也算是典型反面教材:若一个女人已是恋爱脑了,千万别加上忘本,否则就很容易万劫不复。

蔡晓光:“我爱周蓉”,少年一句话便是誓言

与冯化成一点点暴露的自私、虚伪相比,蔡晓光这个打酱油人物一开始就根骨不俗。

他成全了自己喜欢的女孩子去找她爱的人。只因为:

“我爱周蓉,但周蓉爱冯化成。”

“够伟大的”,当时未来小舅子这句话,算是给这个人物“定性”了。

虽然没娶得了周蓉,但蔡晓光的无私不只一次帮了周家。

1、周秉坤失业,蔡晓光大大大方认了这个小舅子,帮他找到“酱油厂”的差事。

顺便还给周秉坤讲了人情世故:

“就冲那些年我上你们家你给我端茶倒水的,你的事,我得管。”
“你跟我不一样,你是建筑工人的儿子,实惠比体面重要。”

2、周蓉和冯化成遇到麻烦、冯化成去北京被抓,都是蔡晓光帮忙和秉坤沟通。在母亲倒下的重要关卡,周秉坤能商量的人竟然也只有蔡晓光。

3、周秉坤被抓前,若不是蔡晓光提前通了气儿,秉坤就没法给郑娟妥善交待,周家也就没有后来的平稳过渡。

蔡晓光大度、人品好、懂人情世故,节骨眼儿上能担事儿,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直等着周蓉。

据说,原著中周蓉被冯化成抛弃后,蔡晓光与周蓉结合,二人终于白头到老。

“我这辈子都不会和冯化成离婚。”

“我爱周蓉。”

同样是少年时的话,周蓉说的是少年意气,但蔡晓光却活成了誓言。

人活在世间,最温润美好的力量是“做别人的光”

用“锅碗瓢盆交响曲”表达“不平凡国事”、真实还原中国社会50年沧桑巨变,用现实主义向家国情怀和不屈于命运的人性致敬,是《人世间》拥有“虹吸”般魅力的原因所在。

作家梁晓声说:

“到55岁以后才突然明白,还是要写人在生活中应该是什么样的。”

《人世间》是他梁晓声70岁的扛鼎之作,汇聚了“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潮、改革下海、出国潮、工人下岗、个体经营”等50年大事件,堪称“史诗级作品”。

但它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是生动无比地镂刻了“光字片平民群像”——

所有的主人公都没有“开挂”,他们踏踏实实拼搏、平平淡淡过生活——

周志刚、周秉义、周秉坤、郑娟们一直在努力抓住人生机遇、改变生活质量;

郑母、光明们,虽然似乎远离主流社会,在不起眼的角落,一直坚强、善良;

即使像骆士宾、冯化成这样的“反面人物”,也从另一个方向努力引导着价值观,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生真正值得追求的。

就如编剧汪海林说,这是“一部久违的好作品”。

它的好,首先就是立意好。

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令《人世间》骨子里的价值观就是“人生而平等”,赞扬的是人的正直、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而非上流社会、奢华这些肤浅、悬浮的“表面高贵”。

其次,它的人物群像绝无架空,人设绝不会一边倒。

无论善恶,《人世间》里没有一个人是架空的存在。虽然努力弘扬真善美,但对于周父的局限,冯化成的“一路向上爬”的投机心态、周蓉的格局不大、骆士宾的“恶人一时得势”……这些人性之恶,《人世间》也纤毫毕现地呈现了。

最后,《人世间》通过自私与无私的对比,让我们更为纯朴、重情重义的人们而感动。

它让我们明白,人活在世间,最重要的体验不是损人利己,而是“予人玫瑰”;

最温润强大的力量,以及人生的终极追求,不是“经受苦难后,走向巅峰”,而是“走过创伤,依旧善良,并成为自己和别人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