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下午,第61期“塞上讲坛”公益大讲堂在宁夏图书馆举办。银川市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联盟秘书长张旋进行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风土多样性》主题讲座。在张旋的讲解下,现场的听众一起深度感受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独特魅力,共同见证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卓越品质与多样性。
“贺兰山东麓,北纬38度,是酿酒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占全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宁夏这片土地,似乎是为了葡萄而存在的,其独特的风土条件赋予了贺兰山东麓葡萄独特非凡的气质,造就了独特的中国风味的葡萄酒……”讲座中,张旋秘书长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历史文化、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银川产区风土、子产区特点风格、葡萄栽培、葡萄酒酿造以及葡萄酒鉴赏,从文化、风土、技术以及品鉴等多种维度,带领现场观众全方位、立体了解贺兰山东麓葡萄酒。
贺兰山东麓处于新疆产区、甘肃河西走廊产区、河北昌黎沙城产区、山东烟台产区中间,具有交通便利、市场互补等优势。贺兰山东麓作为国家认证的原产地保护区,其卓越的地理、气候、日照、土壤等风土条件孕育了适合酿制高品质葡萄酒的优质葡萄。这里常年降水少、日照时间长、有效积温高、水热系数佳、土壤通透性好、富含钙钾等矿物质,位于北纬37°43′—39°23′黄金带,是“黄金海拔”,具备生产高端优质酿酒葡萄的最佳条件。
得黄河水生态涵养、贺兰山立地优势,世界酿酒葡萄主流优新品种扎根于此、表现优异。产区葡萄酒色素沉淀良好、香气发育完全、糖酸比例适中,造就了宁夏葡萄酒“色泽鲜明、甘润平衡、香气馥郁、酒体饱满”的中国特征和东方特质。
张旋说道:我们不光只注重葡萄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更注重的其实是品质。我们要酿出独一无二的独特风格的葡萄酒,重要的就是要靠风土的特色,以及酿酒人的追求。
葡萄园“深沟浅种”减少了水土流失,“园成方、林成网”成为贺兰山东麓的生态屏障,此外,宁夏建设世界最大下沉式生态型葡萄酒产业园,把废弃砂石坑变成“紫色聚宝盆”,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样板项目,作为“世界葡萄酒之都”的展示窗口。
张旋并非宁夏人,但从2014年自法国学习回国以后,便被宁夏这片土地深深吸引。宁夏的美,美在独一无二,美在自然地理,美在历史文化,美在贺兰山下的万顷葡萄田园,美在一杯杯佳酿之中。
谈及宁夏葡萄酒,永远绕不开的存在便是贺兰山。贺兰山屹立在宁夏的西北部,高大的山体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将内蒙古阿拉善地区与宁夏北部平原隔离开来,为“塞上江南”增添了新的色彩,而宁夏的百家酒庄也大多数都集中在贺兰山东麓。可以说,正是贺兰山赐予、黄河养育,才有了荡漾着酒意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
张旋对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历史文化、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银川产区风土、子产区特点进行了介绍。各个子产区或许间隔不远,但因其距离贺兰山的远近,仍存在着土壤的差异,因此创造出不同但各有魅力的风土特色。
在专业的葡萄酒知识讲解后,张旋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对葡萄酒的品鉴技巧进行了分享。现场观众在引导下看、闻、尝,感受葡萄酒品鉴的“12秒理论”。
品鉴之外,张旋还对葡萄酒配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起基本的红肉配红酒、白肉配白酒,更重要的是本地的酒配本地的美食。比如,手抓羊肉配干白,烤肉配干红,烫面油香配桃红,都是绝佳的体验。
“希望大家能够把贺兰山东麓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特别是大家在招待亲人朋友的时候,就可以把我们贺兰山东麓的葡萄酒拿出来,去跟他讲我们宁夏这些奋斗的故事、这些酒庄的故事。”张旋与现场观众分享道。
贺兰山脚下,黄河之畔,从荒漠到绿洲,宁夏葡萄酒人用勤劳、坚韧、智慧书写着贺兰山东麓的绿色未来,一步步实现着宁夏人的紫色梦想。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大有期待。
葡萄酒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潜藏的艺术价值,风靡全球、享誉世界。宁夏是世界葡萄酒大家庭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葡萄酒产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要提高技术水平,增加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推介,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宁夏进一步做优产品特色、做大产区品牌、做强产业支撑,着力打造“葡萄酒之都”,让宁夏的“紫色梦想”绽放全球,让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
据了解,“塞上讲坛”公益大讲堂由宁夏图书馆主办,宁夏大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涵盖国学、心理、文化、教育、经济、艺术等各个领域,面向公众,定期开放,是深受市民喜爱的公益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