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里的火车站
有这么一座火车站,风尘仆仆到达的旅客不管多累都要停下来与它合影留念,甚至有人专门来一趟,就是为了一睹它的风采。
用现在的话来说,可谓“网红打卡地”了。
这座饱受关注的火车站就是兰州火车站,那么,它为什么能够如此引人注目呢?
原本兰州的“兰”字最下面的一横是最长的,而兰州火车站却把最上面一横写成最长的,在人们看来这是个明显的错别字。
然而,即使兰州火车站每年因为这一“错别字”都会受到不同旅客的投诉,但是,“头铁”的兰州火车站就是不改。
人们对于这个字到底有没有错也议论纷纷,没有定论。
每座火车站都承载着历史脉络,火车站站名的题字当然也十分重要,在简简单单几个字的背后却有着独属于它的故事。
位于大西北重地的兰州同样不甘示弱,它的火车站题字人就是我国著名书法大家、简牍之父张邦彦。
十五岁那年,张邦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彼时甘肃的重点学校省立三中。然而,连年的旱灾加上河湟乱起,土匪军阀马廷贤还趁乱攻陷天水,天灾人祸不断。饶是家底殷实的张家也不能幸免,一个家就这么垮了下来,无法继续供养张邦彦读书,学校也在各种压力下不得不停办,就这样,张邦彦不得已停下了高歌猛进的学业。
为了谋生,张邦彦给当地一些报社、县政府写起了信函、标题。出色的书法能力和谦逊有礼的性格让张邦彦很快在职场中如鱼得水。
抗日战争结束后,张邦彦被调到了政府机关工作,为政府官员起草文书,也正是这份工作让张邦彦这匹千里马结识了自己的“伯乐”——于右任。
“兰”字与书法家
于右任是我国近代书法界的一颗璀璨明珠,被称为“碑学大师”“当代草圣”。
有一次,他去甘肃出差,在办理手续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张邦彦起草的文书,瞬间就被吸引住了。于右任连忙向周围打听张邦彦,并提出要跟他见一面。
这一见,于右任多了个徒弟,张邦彦多了个老师,两人一拍即合、倾盖如故。
1952年,随着不断提升的书法造诣和名气,张邦彦得以为自己家乡的火车站题字。
虽然只有短短两字,张邦彦却没有丝毫懈怠,这两个字意味着兰州的门面,无数路过兰州的人都会看到。他找遍了“兰”字的各种写法,希望从浩如烟海的古书典籍中觅得灵感和启发。
一开始,张邦彦想到了用繁体字“兰”,体现兰州厚重的文化底蕴,同时在字体的设计上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要写简体字,要简明生动,又不能毫无特色,张邦彦无可避免地犯了难。
既然在笔画数量上受到了限制,那创新笔画本身可不可以?
兰州的前世今生
张邦彦马上想到了把“兰”字最上面的一横拉长,这样一来,既能与宽大的“州”字遥相呼应,不显得头重脚轻;又能体现兰州独特的古朴意蕴,让人眼前一亮。曾经还有学者分析,“兰”字中最长的一横像是一个人展开的双臂,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迎接漫漫归途的游子。
除了“兰”字之外,“州”字也同样大有讲究。
不同于以往最后一长竖的轻柔飘逸,张邦彦创造性地将最后一竖收笔提起,改成了竖钩,象征着兰州历经战火纷扰,依然重整旗鼓的精神,象征着兰州人坚韧不屈、刚强不羁的本质。而张邦彦本人对命运的反抗,正恰如其分地印证着这两个字。
在设计站牌后的近二十年里,由于历史特殊性,他冉冉向上的人生道路又一次坠入谷底。
但正如海明威的那句话:“打不倒我的,终将使我更强大。”
张邦彦眼中对于书法的热情并未熄灭,仍一如往日地燃烧着,好奇不止,探索不息。
时至今日,这两个所谓的“错别字”依然饱受争议,并且时不时被游客投诉。但这个美丽的错误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和内涵远比“改正”本身更重要可贵。
这个奇思妙想的“兰”字,并未真正造成什么困扰,反而间接带动了兰州旅游业的发展。众多游客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看它一眼。这,难道不是积极的一面吗?
作者:今日头条优质故事创作者厉羽萱
原标题《兰州火车站的错别字》
摘自《故事会》校园版2022年7月号
没看过瘾的小伙伴们,可以阅读纸质的《故事会》杂志, 点击下方杂志封面,立刻购买!
《故事会》蓝版,不仅仅是好看~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资深“知客”办白事竟闹出大乌龙?有些规矩可不能错 | 新刊速递
案情发生后,糍粑羊肉汤扮演了什么角色 | 新刊速递
父亲捉了二十九条蜈蚣,只为能让我上补习班 | 新刊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