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九如楼》 台北故宫博物院
创作年份:约1614年
董其昌年龄:约60岁
材质:纸本水墨
尺寸:48.5cm*173.5cm
释文书法:
九如楼其昌书
钤印:乾隆御览之宝、乾隆御赏之宝、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
董其昌的字有一种奇特的创造性——虚实莫测的细线,松活灵动的弧形,漫不经心地写来。更进一层,还会发现他用墨有尺度,富于立体感。
光看他结构也稀松平常,需要进入他线条的和鸣,笔墨的交响,看他来回引带,迷离惝恍,时而轻柔,时而绵厚,甚至软巴巴的。线条互相层叠,其中的交叉感好到极点——写大字就得利用好墨水的节奏交叉感。就在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之时,忽然又出乎意料地变得松动慵懒,且仔细欣赏它圆润饱满的质感,这种柔线那么柔和,那么松活,那么绵软,那么圆润。这种大字的柔线没有人能写得出来。
董其昌行书《四言诗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
创作年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至天启二年(1622)之间
董其昌年龄:63岁至68岁之间
材质:纸本(宣德镜光笺)
尺寸:106.2x37.4厘米
作品释文:
五老峰前,白鹤遗址。
长松荫庭,风日清美。
我时独游,不逢一士。
谁为棋者,户外屦屦。
不闻人声,时闻落子。
空钩意钓,岂在鲂鲤。
小儿近道,剥啄信指。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钤印: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御书房鉴藏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教育部点验之章、中华民国七十九年点验之章;知制诰日讲官、董其昌印、玄赏斋。
当然还有真迹,大家观展的时候注意方法和技巧,博物馆最好常去,董其昌的字你看透了,才能领会中国的墨迹是怎么样的。大家选一张最喜欢的,盯在那里一两个小时,一步不动,一点点记住。看真迹的作品不用贪多,否则一件都记不住,你就选一两个最好的,深深印在脑子里,这对培养鉴赏的眼光大有好处。经过真迹的洗礼之后,最终再看董其昌,依稀就是三维立体效果。
董其昌《罗汉赞书卷》又名《试笔帖》
纸本,31cm*631.3 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作品释文:
癸卯三月,在苏之云隠山房,雨窗无事,范尔孚、王伯明、赵满生同过访,试虎丘茶,磨高丽墨,并试笔乱书,都无伦次。董其昌。
钤印:
钤印一:玄(朱文)宰(朱文)戏鸿堂(朱文)
钤印二:知制诰日讲官(白文)、董氏玄宰(白文)
董其昌《试笔帖》局部
董其昌享用宋代留下来的老墨,罕见的加工纸,奢侈的绢、绫,谁能比他更讲究?这件董其昌《试笔帖》,不知多少人为它痴迷,这是他最好的字,也许看起来线条很一般,但是格调比怀素的《自叙帖》要高,因为他有充满禅意的笔墨效果。
《自叙帖》未必是怀素的,很可能是宋人临摹的。《自叙帖》一味地走刚硬一路,而董其昌信奉柔的哲学,从精神上结合了《小草千字文》和《自叙帖》,把这几个帖的精神都糅合在一起,才能写出这种字。这件作品的线条太好了!这种一往无前又连绵不绝的柔线是很难的。
董其昌《试笔帖》局部
董其昌不但会写很安静的字,也会写极癫狂的字。他的小楷和大立轴特别好。为什么很多人认为我偏爱董其昌,因为董其昌在很多书法家看来,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他们看的是董其昌普通的作品,况且其中有些是假的。他的字不能让你初见就瞬间为之倾倒。历史上,很多人把董其昌的真迹认为是假的,反之,又把假的认为是真的。关于董其昌的鉴定有个规律,只要这个字越看越不像董其昌的字,越可能是真的。而某两个字在一般人看来,都不是董其昌平常的风格,但是它偏偏就是最好的董其昌。
董其昌楷书《自诰身帖》卷 辽宁省博物馆藏
绢本,横414.3cm,纵26.8cm
书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
《董其昌自书告身》是董其昌亲笔书写的明朝万历皇帝对其父母、妻子封赏的诏书,卷首有乾隆御笔题跋, 原收入清宫《石渠宝笈》,清亡后归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董其昌楷书《自诰身帖》卷,高丽笺纸乌丝栏格楷书告身二通,装裱成一卷。前段为追封其父董汉儒、母沈氏告身,后段为封董其昌本人及夫人龚氏等告身。前者书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闰八月二十四日,后者书同年同月二十八日,二者仅隔四天。引首有乾隆长题,讲述诰封产生及演变。董其昌传世书法多为行草,楷书则不多见,原因在于“楷书不易工”。他认为,如果字写得如“算子”,便不是书。本幅书法工整,用笔庄敬,行笔不苟,一笔一划皆有来意。笔力遒劲,肥瘦得中,是其楷书的典范之作。清代长期珍藏于内宫,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
陈忠康,1968年生,浙江永嘉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
来源:两宋元明诸家书法简论之董其昌——品味笔墨
作者:陈忠康
原文载于《书法》2023年08期
书法字典网有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