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一直在说对不起”,当孩子变得过于懂事,家长别沾沾自喜

2023-10-23   陪宝宝写日记

原标题:“女儿一直在说对不起”,当孩子变得过于懂事,家长别沾沾自喜

“女儿一直在说对不起”,当孩子变得过于懂事,家长别沾沾自喜。

前段时间,一则微信聊天记录冲上热搜,引发热议。

聊天记录中,女儿刚上初中,不适应寄宿生活,通过微信向母亲倾诉,要求像小学一样走读,晚上回家睡觉。

女儿说:“我晚上情绪不好,我控制不了,就是很伤心,我真的控制不了。”倾诉之后,女儿还不停跟母亲说“对不起”。

母亲看后对女儿进行一通教育,她告诉女儿:“每个人都要有一段适应过程,谁都不可能习惯。”她让女儿学会自我调整,同时她对女儿诉苦,包括自己没能力买房,找工作还要找有包住的,爷爷奶奶年纪大也照顾不了她等,责怪女儿不理解自己……

女儿看后一直跟母亲道歉,连说“对不起”,还反过来安慰母亲,一再表示自己愿意寄宿,也会好好学习……

女儿懂事得让人心疼。

很多网友批评母亲对女儿的回应太冷漠,有网友更直接指出:女儿的倾诉是求救的信号,她一直说对不起,可能是有点抑郁了。

现实生活里,不少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倾诉和发泄情绪时,往往只是简单以自己的理解去教育孩子,不仅一点都帮不到孩子,还把孩子推进痛苦的深渊。

孩子的情绪表达意味着孩子碰到难题或遇到跨不过的坎,需要家长的帮助。家长要做的,应该先共情,然后才是引导。

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产生情绪,孩子更是如此。

孩子难受自有原因,哪怕一切都是因为孩子的无知或错误认知引起,家长也不能一上来就一通讲理和批评,情绪中的教育压根没有效果。

知乎上曾经有过一个高赞同的回答:孩子最烦家长的沟通方式是讲理。

尤其在孩子难受和悲伤的时候,讲理和责怪不是激起孩子的愤怒,就是在孩子的伤口撒上一把盐,让孩子更加痛苦不堪。

"一直说对不起的女儿"正是在母亲的讲理中,把情绪拉回,压上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更加自责。她对母亲的充分理解,是以自己的压抑为代价。

女孩过寄宿生活,已经难受得无法控制,她这时候最需要的是母亲的理解和帮助。哪怕母亲因为客观条件,暂时无法帮她解决问题,母亲也应该静心倾听,温情安抚,而不是简单讲理、诉苦,甚至反问女儿:“你为什么总是不能理解我?”

有网友责怪那位母亲:“你的苦难不是你女儿造成的,你没道理把自己的不如意发泄在孩子身上。”

母亲最不应该的是向孩子诉说自己的不容易和艰难,给孩子脆弱的心灵再加压力。

给孩子以共情,是母亲最应该做的,尤其在孩子说“对不起”之后,母亲应该马上反思,改变自己跟女儿的沟通方式。

著名的丹麦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说过:给予一个人足够的倾听、积极关注、共情,他自己会疗愈自己,自己找出办法来。

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法方式,对孩子能否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家长应该读懂孩子,对那些善于反思自己检讨自己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绝不能简单指责或进行"卖惨"教育。

人与人有差别,有的孩子不管家长怎么打骂,怎么打击羞辱,都不在乎,一点不放心上;有的孩子则非常敏感,家长轻轻的一句批评就可能导致心情跌入低谷,然后不停地难受、自责。

如何读懂孩子,是家长必修的一课。

认识一位父亲,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聪明活泼,调皮捣蛋,总给他惹不少麻烦。他忍无可忍,对大儿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大儿子倒没有不适应,在他的打骂中慢慢懂事,成了一个阳光、敢作敢为的男孩子。他的小儿子,憨厚老实,认识事物和对事情的反应要比同年龄的哥哥慢半拍,这让父亲很不耐烦,非常烦躁,他对小儿子虽然没有打骂,但总是忍不住吼叫,说些打击他的语言,如“你怎么这么笨?”、“你有你哥哥一半聪明就好了。”等等。他越是吼叫,小儿子越是战战兢兢,反应和动作越是跟不上,后来竟然得了抑郁症。

咨询师说父亲的教育有问题,可父亲想不明白,都是自己亲生,也在共同的环境下成长,而且相比较,父亲对小儿子的教育方式更加温柔,他从未打过小儿子,然而小儿子却抑郁了,可大儿子在他棍棒教育下,还是那么开朗。

孩子性格不同,气质不同,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一定要不同。

对于怯弱、自卑,经常自责的孩子,家长真要好好把握自己的情绪和言语。

听过一个小女孩的哭诉:“妈妈讲的道理我都懂,我只是难受,想妈妈安慰安慰我。”

孩子有时候的情绪诉求很简单,就是想得到家长的关爱。这时候家长只要耐心倾听,给孩子一句温暖的话或者一个拥抱,孩子的情绪就可能烟消云散。

情绪的积压,是心理疾病的一大原因。尤其是不懂得情绪自我排解的孩子,更容易造成心理内伤。

“一直说对不起的女儿"明显是宁愿自己难受,也不让母亲难受。

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卖惨”。

生活不容易,成人世界的艰难只能成人自己扛。孩子不该溺爱,不该不顾实际娇宠,但对于尚未成人的孩子,也不该让他们过早去承受和承担。

“卖惨”对于敏感、懂事的孩子而言,是重锤的打击,会让他们更加否认自己,更加自卑,更加自责。最好的做法是理解、共情、关爱和鼓励。

教育引导孩子,一定要结合孩子的性格特点进行。

当今家庭教育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家长喜欢照搬别人成功的育儿经验,或者依照自己的认知进行,面上很“卷”,实则“懒惰”。

不少家长缺乏的,是能够读懂孩子,能够根据孩子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