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可畏,最早出自《诗经》,是说流言蜚语很可怕。而有味中药,别号“人言”,确让人生畏,即有“毒物之王”之称的砒霜。
旧时对于有些中药的叫法,医生用隐晦曲折的表达法,主要为了防止病人知情,对药物产生畏惧感或厌恶感,以保证疗效。“砒霜……惟出信州,故人呼为信石;又隐‘信’字而称‘人言’。”此隐名另一层意思在于提醒医者,“人言”可畏,用时千万谨慎。
《纲目》说:“砒霜之毒尤烈,鼠雀食少许,即死;猫犬食鼠雀亦殆;人服至一钱许,亦死。”因其无臭、无味,尸检时也不易被发现,古代很多命案都是借砒霜杀人。《水浒》中,潘金莲就是用砒霜杀夫。砒霜急性中毒,多因吸入大量砒粉尘,或误服引起。前者的主症为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后者的主症为剧烈腹痛、呕吐、腹泻。严重者迅速出现休克等症状。施耐庵描写武大被毒后“七窍流血”,骨头变黑,乃属艺术夸张,旨在渲染严重中毒之症状。
1815年6月,拿破仑兵败滑铁卢,被囚南大西洋的圣爱伦小岛。几年后,官方公布,他死于胃部疾病。有人据其临死前的症状,认为是砒霜所致的慢性中毒,并分析是卧室壁纸的涂剂中含有防虫防腐的砒霜。因受潮后,涂剂中的砷成分会以气体形式游离出来,造成其慢性中毒。砒霜之毒,可见一斑。
幼时听长辈说,用银筷子夹菜可以验毒。此法应是专门针对检验砒霜而设。《红楼梦》第四十回描述:“凤姐儿道: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得出来。”古代提炼技术较落后,砒霜里伴有少量的硫和硫化物,硫与银器接触后,银器表面会生成黑色的“硫化银”。而现代砒霜提炼得非常纯净,不夹杂硫和硫化物,加上现银金属化学性质很稳定,此法已无检测作用。
有毒药,人们就会去寻找解毒之药。
看到《本草纲目》载有二十余种解砒霜之药,想起鲁迅先生所言:“本草家提起笔来写道:砒霜,大毒。字不过四个,但确切知道这东西曾经毒死过若干性命了。”《聊斋·真生》讲有人卖砒霜解药,但秘不外传。一次此人犯法被关押大牢,妻弟为他送饭,在饭菜中放了砒霜,待其吃后告知,逼他不得不说出解药。现在对于砒霜中毒,已有特效解毒剂“二巯基丙醇”,它在进入人体后,能与毒物结合形成无毒物质。
凡事都有两面。砒霜外用可治痔疮、瘰疬、癣疮等,内服可治寒痰哮喘、疟疾、休息痢和诸虫疼痛。当代河南省信阳名医吴一渊善于用毒药猛剂治病。对于宿痰冷哮之症,他常用“紫金丹”以除根,该方是宋代止喘名方,内含微量砒霜。《实用中医内科学》也介绍:“冷喘久发,可合冷哮丸温肺化痰,或紫金丹开关劫痰。”砒霜虽被《本经》列为下品,倘能用其利而避其害,则如兵家快骑利剑、直攻敌巢。诚如吴先生之言:“峻烈之药,或因副作用强,反应剧烈,或由功力大而分寸难于掌握,为医患所惧。然而,其性迅猛,多具夺关斩将之力,药效专著,每有直捣黄龙之功。”
蒲松龄对于峻烈类药发过议论:“砒(霜)、附(子),天下之至毒也,苟得其用,瞑眩大瘳,非参、苓所能及矣。而非仙人洞见脏腑,又乌敢以毒药贻子孙哉!”古人早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之语,意指服药后,如没有头昏眼花等剧烈反应,疗效反不是很好。
古代“以毒攻毒”的疗法,现已为世界范围内医学界共同关注,并且被运用于一些大病、难病、危重病、顽固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独特的疗效。不过,以毒攻毒,不得已而为之,自非易事。正如元代大名医朱丹溪临终前告诫其子所言:“医学亦难矣,汝谨识之!”
(文章来源于《贵阳晚报》)
编辑:舒 锐
编审:董容语
签发:肖 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