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榜啦!大运河畔的北京美物,有这些——

2023-11-14   北京交通广播

原标题:上榜啦!大运河畔的北京美物,有这些——

导 读

大运河贯通古今,更展示全新生活方式。2023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11月13日在京启幕,活动现场发布了《中国大运河生活图鉴》。

该图鉴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联合推出,中国新闻周刊出版。是国内首本以生活方式呈现的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的图鉴,通过8大板块、128个单项串联起京杭大运河沿线20座城市的美食美景、风物精华,是助推中国大运河“出圈”,赋能美好生活的创新之举,让大运河在生活方式的流行中共建共享。

从今天开始,北京交通广播将带着大家近距离探访这些榜单中的北京元素,一起感受大运河的独特魅力,一起感受北京“美物运河”榜单。

京杭大运河沿线,物产丰饶,技艺精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作为运河明珠,承载着运河基因。美物运河榜单聚焦运河沿线上的非遗好物,选取陶瓷器皿、丝绸蚕桑、文房雅物、泥人雕塑中的工艺集大成之作,他们或是皇家御用,或是邦交国礼,如今在一代代匠人的传承和沿线城市的推动下,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日益紧密,在诸多创新体验的消费场景中,这些非遗美物不仅“活起来”,也在“火起来”。

在这份美物运河榜单中,北京美物上榜的有:景泰蓝、花丝镶嵌、雕漆。

来自北京的景泰蓝

景泰蓝做为北京闻名的传统手工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北京交通广播专访从事景泰蓝设计制作五十年,中国景泰蓝优秀点蓝第一能手,中国景泰蓝粉彩大师李佩卿,带您感受景泰蓝的魅力。

“一件景泰蓝,十件官窑器。”北京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器”,集铜胎掐丝珐琅、錾刻、铸造、镶嵌、镀金等技艺之大成,超过100道全手工工序。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得名“景泰蓝”。

景泰蓝既有青铜器的气势、丝绸织锦的色彩,也有瓷器的质感,在中国已有600多年历史,一度是皇家独享工艺,被誉为“东方奇葩”。古都北京,是中国景泰蓝的发祥地,也是最重要的产地,位于南二环外的北京市珐琅厂,几十年来诞生过无数国礼珍品。如今这一技艺在一代代匠人的传承下,不仅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也成为火爆国外的奢侈工艺宝贝。

来自北京的花丝镶嵌

作为燕京八绝 的花丝镶嵌完全由金银丝制成,也被称为“细金工艺”。北京花丝镶嵌集中代表了中国宫廷花丝镶嵌工艺的特色。北京交通广播专访了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树文带您感受花丝镶嵌的精美技艺。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是为一绝。”花丝镶嵌到现在已有近四千年历史,由花丝和镶嵌两种工艺结合,将金、银、铜抽成细丝,最细的直径仅为0.26毫米,以堆叠编织等技法做成造型,再将各部位焊接起来,加上点翠和宝石镶嵌。

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与珠宝文化的巅峰,花丝镶嵌是“燕京八绝”之一,曾多次被选为国礼,“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等均使用了花丝镶嵌工艺。在时尚复兴的浪潮下,很多珠宝和时尚大牌也开始广泛合作此工艺,为品牌带来灵感的同时,也让非遗走进了更多年轻人的世界。

来自北京的雕漆

燕京八绝 雕漆顾名思义就是把天然生漆与桐油、入漆颜料调和而成的漆料在胎体上一层层涂堆到适当厚度,结膜后,用刻刀在漆面上雕刻出各种艺术造型的技法。雕漆又称剔红,以红色表现为多,图案以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的题材较多。北京交通广播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志刚,带您感受雕漆工艺的精美绝伦。

古语道“百里千刀一两漆”,意思是要走100里路,在漆树上割1000刀,才能得到一两生漆。作为“燕京八绝”之一的雕漆工艺就是以“雕”见长,雕漆在漆胎上涂几十层到几百层漆,厚15-25毫米,之后一刀一刀雕刻,一个作品至少要一年多。

如今朝着“工艺美术日用化”的方向,非遗手艺人陆续创作出雕漆桌面、雕漆衣箱,甚至雕漆手机保护壳等一批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新产品。

在这份《中国大运河生活图鉴》中

北京“榜上有名”的特色单项

你打卡过几个?又种草了几个?

8大版块

128个特色单项

20个流经城市

期待这份运河生活图鉴

成为你爱上大运河的理由~

内容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北京交通广播记者吴勇、晓明

编辑:盖盖

值班主编:车水

监制:赵鹏

点个

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