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致敬医护英雄:拼尽全力,忘我付出

2020-04-06   话匣子FM

和新冠肺炎持续作战近三个月,无数医务工作者拼尽全力,忘我付出!7日是世界卫生日,世卫组织将今年的主题定为“支持护士和助产士”;在我国,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今年的主题是“致敬医护,共抗疫情”。

6日是小长假的最后一天,上海电台记者采访了多位身在武汉和上海的医护人员,他们中有的刚刚结束支援湖北的救治工作、平安归来,有的仍然坚守在抗疫防控的第一线,守护健康。他们都是这场战“疫”的英雄!请听记者发来的一组报道:

我是记者吕春璐。上海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除六院51人继续留守雷神山外,来自仁济、市一、市五、市七、杨中心医院的470人圆满完成任务,于周一下午平安归来。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仁济医院副院长张继东说,虽然这支队伍是“混成旅”,但彼此合作无间。

张继东:“在雷神山救治病人期间,我们是高效运作,一批年轻人在这里也得到了快速成长,回到上海以后,我们将会对这40多天的经历做一个总结,把雷神山的经验带回到上海。”

在雷神山医院工作的48天时间里,这支医疗队承担了四个普通病房192张床位,及ICU病房31张床位,累计收治了326名患者,其中危重症患者30名,重症123名,使用ECMO技术成功救治一名危重症患者。

回到上海,队员们最想做的是给家人一个大大的拥抱,吃一顿团圆饭,在公园里悠闲地散散步…...

市一医院90后护士邹芳草爱画漫画,战斗在雷神山的那些日子,病房里抢救生命的争分夺秒、病人渐渐好转露出的微笑,凌晨两点下班,请他们上车避雨的公交车司机,这些回忆与温暖都定格在她的漫画中:“叫我们上车去避雨,自己就冲进雨里,把我们的那辆车招呼过来,他就是不想让我们淋一点的雨,我想把我在雷神山画的这些漫画都整理出来,做成一本小册子,一本属于大家的雷神山日记。”

钟鸣说:”因为在武汉的宝贵的经验,肯定是我们是有义务有责任要去认真的去总结、去反思,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我是记者胡旻珏。位于金山的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上海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拨通肝胆内科护士长助理李红娣的电话时,她距离这一次隔离期满还有2天,这已经是她疫情以来,三进隔离病区、三度接受医学隔离。

李红娣说:“我们睡觉的地方就是在应急病房清洁区,半夜调配物资或者病人有突发情况,相当于24小时。像我第2次的话,重病的比较多,凌晨4点5点还在病房里面。”

李红娣是70后,也算是一名护理老兵了,但进入隔离病区的艰辛远超她的想象。半夜里,医生、护士都是穿着全套隔离装备“守着”,抢救病人一秒都耽搁不起。一旦病人有情况,等大家再穿好隔离装备起码20分钟,可能就是生死之别。

李红娣说:“我们承担所有的工作,包括保洁阿姨那一块、护工那一块,给病人倒茶、打扫卫生,包括外面调配各种物资、仪器设备,全都是我们,真的很辛苦。“

病人最多的时候,她们平均每天只睡3、4个小时,每10天换一组,然后隔离14天,也就是整整24天不能回家。李红娣不是没有顾虑,女儿今年高考,丈夫原本又是在外地工作。但这些困难,她都没有多提,而是反复说,女儿学校的老师特别照顾,丈夫的单位又特别帮忙。

李红娣说:“我一开始是在在家办公的,后来慢慢就转移到分公司比较近,一直支持到现在,真的很不容易。你想想我老公不在家照顾我女儿,你觉得我能安心工作吗?我真的非常感谢他们。”

我是记者赵颖文,我来到的是仙霞路上同仁医院的发热门诊。今年1月,这里确诊了上海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人;3月中旬起,这里承担了所有虹桥机场1号航站楼入境有症状可疑旅客的留观检测工作。这几天,病人数量有所减少,护士台每天会接到二三十通这样的电话:”你好,发热,请讲。我们这里不是所有人都做核酸检测的,你只有来看了,高度疑似的,才会做核酸检测……“

护士郑巍说,许多市民打来电话,但需不需要测核酸,最终还得听医生的:”所以我们还要给他们做解释工作,我们这专门有的,复工检测,做什么检查,医生会开好一套,就一步一步做。“

不管是有着30年工作经验、经历过03年非典的郑巍,还是从2月初开始就担任样本采集工作的护士王晓燕,对她们来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都是工作以来最特殊、最紧张的一段经历。王晓燕说,用鼻咽试子采集样本时,其实她也会害怕: ”很多人采了鼻试子,有时候会打喷嚏,采咽部的话,他也会有打恶心或者是咳嗽这样子的不适反应。一开始可能采样的棉签头会大一点,后面改进一下的话,他们的棉签头会小一点,就不适感觉会好一点。“

回到家,偶有不适,王晓燕也会心里七上八下;但一到岗位上,穿上防护服,便又把所有的害怕都抛到脑后。

作者:上海电台记者胡旻珏、车润宇、赵颖文、汪宁、吕春璐

编辑:陈靓靓 责任编辑:金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