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刘邦一个农民还会在家里看书,然而灾难来临之前,一定是平静的。
就是这份平静,让刘邦遇上了一个大的问题。
秦始皇自从追求“长生不老之策”之后就变得生性多疑,然而对于他的皇陵更要修建的气派。所以这时的秦始皇又要征收劳役来为自己修建皇陵。
怎奈这个时候北面已经在修建长城,虽然修建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但是百姓贫苦之时做些劳民伤财的事情,难免引得百姓怨声载道。
但是作为秦朝的子民,百姓们只能服从,一旦不服从,那一定也会落得个家破人亡的地步。像一般的农名也是乖乖的听从秦朝的话。
多数人心里虽然不满但是也不会表现出来,只有像刘邦这样胆子大一些的人才会表现出自己心里的愤慨。
但是一个平凡百姓也不会抗旨不尊,上司让自己准备多少徭役就要去准备多少徭役,一个也不能少。
秦始皇当政期间,刘邦也就只是个泗水亭亭长,而自己的任务就是手底下十来个人,一起管理着村子里面的繁琐事务。
因为与朝廷的萧何萧大人交好,刘邦处事方面还算顺利。
萧何与刘邦的关系,形同手足,而萧何也是刘邦事业上的引路人。
但是两人都为秦朝的官吏,对于秦律只能遵守却不能反抗。
当朝廷要刘邦准备100人去骊山当徭役的时候,刘邦很是为难,因为这样的徭役本身就是有去无回,一连数年的劳作,一定会让人断送性命。
但是秦始皇北面要修长城,西边要修皇陵,今天又要建造骊山,秦始皇不考虑百姓的疾苦,感觉百姓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举起反旗。
当时秦始皇修建骊山,正好在家里农忙的时候,百姓家里也要进行耕种,然而一个决定就要把家里的男丁全都抓走,那百姓一定会苦不堪言的。
从秦始皇这个决定就可以看出来,秦始皇是上不怕遭天谴,下不怕百姓谋反,总之,秦始皇非常满意自己现在的状况,而不知,霍乱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秦始皇在农忙之时征收劳役,自以为是是自己的强国之策,但是已经引起了百姓的极度不适。
秦始皇自以为自己的官兵、将士很多,很是瞧不起这些布衣百姓,然而这些百姓正是国之根基,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而刘邦正是这样一个皇帝。
与秦始皇比起来,刘邦还是很仁厚的。
如果一个帝王不从百姓的角度去为百姓考虑问题,那一定会造成很多谋反之事的,毕竟君王从根本上触犯了“百姓为根本”的理念。
历史上以百姓为根本的皇帝都是好皇帝,比如大汉的汉文帝、汉景帝等,都是重农桑的好帝王,给百姓的安居乐业拟出良策,成为人人称赞的好皇帝。
评价
1、秦始皇北修长城,西修皇陵,为后人留下了很多世界奇迹,可以说功绩显赫,成为众人实实在在憧憬的“千古一帝”,从这里讲,秦始皇对于后人的影响是正面的。
2、秦始皇在农忙的时候征收徭役,不听身边忠言之士的谏言,只是一味的“我行我素”,这使得百姓怨声载道,却是是秦始皇的荒唐之举。
3、秦始皇他十三岁时就继承了父亲的王位,在位二十多年,他兼并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征用民夫,建立了万里长城,为后人留下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色,整体看来秦始皇的功大于过,他能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就可以看出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