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
秦腔经典名剧《周仁回府》,对于多数戏迷来说,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晓剧情来源和剧本的变迁。其剧情被认为源自今已佚失的明代传奇作品《忠义烈》。收录在《清车王府藏曲本》“乱弹”类的《忠义侠》剧本,则为后世这一题材剧目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忠义侠》共分四本二十三场。自严嵩诬陷杜显、海瑞午门打严嵩始,描写了杜府被抄,冯城东献杜子文学,严年逼周仁献嫂,周仁劝妻替嫂等情节;以海瑞凯旋,杜文学、周仁、周妻受封结束。
以皮影形式演出的碗碗腔《忠义侠》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这一版本共分十九回,前三回无名,自第四回起分别为《逃难》《献主》《奸谋助贼》《拿义》《义计开罪》《悔路》《计议》《杀贼成节》《打路报信》《误认》《招安》《拿汉》《诛奸》《哭墓》《封官》(第十四回无名)。熟悉秦腔《周仁回府》的读者仅从各回的名称即可大致了解其内容,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二十世纪初,秦腔须生大家李云亭先生从碗碗腔剧本中选取《悔路》《计议》两折,以秦腔形式演出,《计议》改名为《回府》。1939年,剧作家王绍猷先生根据碗碗腔剧本改编、创作了秦腔剧本,取名《新忠义侠》。这一版本共二十二回。兵部郎官周仁押解军饷,因浪打船翻,失饷银五千两,周为渔家黄云英母女救下。江南督察赵文华将周收监。周妻李兰英赶赴表姐吕文英家,欲借宝玉抵银救夫。未遇,李因雨留宿,吕的小叔刘直即赴邻居黄芩处借宿。黄芩心生邪念,前去行奸,李逃走。邻居曹寡妇欲窃宝玉,黄误认为李,强行求欢。吕夫刘显越狱回家,误认叔嫂通奸,杀人后逃离。差人追捕越狱犯刘显,误认李为刘妻文英,将其抓捕。黄芩侄女黄云英前来投宿,黑暗中与刘直同榻和衣而眠,天亮后欲投河,为剿倭总兵张经所救。后,黄母将女许配刘直。周仁起解途中遇杜府家人吕老,杜文学出银为其赎罪,并将其与前来投奔的封城东(即清乱弹本《忠义侠》之冯城东)收留府中。李被巡视江南的杜文学之父杜鸾(即清乱弹本《忠义侠》之杜显)所救,此时送回,夫妻团聚。张经被赵文华诬陷、问斩,葬于卢沟桥畔。杜鸾为其鸣冤,被收监。杜府被抄,杜文学逃走,被封城东献出。严年欲纳杜妻,周仁为救杜,与妻定计,李代桃僵。李刺严未遂,自刎而亡。周护杜妻夜逃,到卢沟桥畔李之坟前祭奠。杜文学被刘显所救,从军,与刘氏兄弟等协助剿倭,凯旋受封。杜鸾获释。杜文学拷打周仁。后真相大白,周仁夫妇均受封。
与前人所编明显不同的是,这一版本增加了刘氏一家、黄氏母女、张经、赵文华等人物。而李兰英投宿情节,在碗碗腔传统剧目《齐寡妇造反》、线戏传统剧目《照乘珠》中均有高度相似的描写。1929年,线戏老艺人王武汉应邀赴易俗社,为易俗社口述了很多剧目,这也许是解释这一“高度相似”现象的线索。其次,此前的剧本均为剿匪,王绍猷先生将其改为征倭,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正如先生在前言及剧情大意中所讲:“慨自倭奴肆虐,罪恶滔天,一代繁华,半残于鸟迹,千年文化,更毁于兽蹄……然而报国有心,请缨无路,于是出其绪余,编为史曲,名曰《卢沟桥》,以剿倭始,以除奸终……借前朝之暮鼓,作当世之晨钟……定名为《卢沟桥》者,缘忠臣烈妇,双冢对峙于桥旁,意在发扬武烈,表彰节义,合忠臣、孝子、贤相、名将、义友、烈妇为一炉而冶之……”
该剧问世以来,经多人删改,曾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掀起一场讨论,双方分歧的焦点集中在对于周仁“用计激妻”情节的修改。赞成者认为旧本中周仁有给妻设套之嫌,修改后更合理;反对者认为周仁的“激将”动机是为救兄嫂,把周妻这个封建时代的妇女改得像现代女性一样大胆主动,影响到周仁性格的完整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下舞台上演出的《周仁回府》(剧名何时改变待考)共九场,从杜文学《托妻》起,至周仁《哭墓》止。近一个世纪以来,在几代艺术家的共同演绎下,这出剧目已成为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秦腔剧目了。
(作者系《西安艺术》杂志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