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历史的女人——第1398期)
鲁迅先生给我们的印象都是很严肃的,他留下的照片中基本都觅不到一丝笑容,他总是一脸正气,或者一脸愤怒;当然也有慈祥的面相,或者一种苦大仇深的样子。总之是令人望而生畏,至少是难以接近,无论如何跟“好玩”二字拄不上钩的。
然而有人却说他是中国一百年来最好玩的人。他叫陈丹青。陈丹青何许人也?他说了算吗?也是,如果他只是个白丁,恐怕说话也是跟放气一样,自然没人相信。可偏偏不是。
陈丹青尽管不怎么认识鲁迅,鲁迅死时,他还差17年没出生,但他现在也算是位文化名人了。首先他是位有世界声誉的大画家,其次他还是位著名作家,和文艺评论家,并且对鲁迅颇有研究,被学界誉为当今中国为数不多的真正继承了鲁迅衣钵的大学者之一。所以他给鲁迅扣上”好玩”的帽子,而且还100年来最好玩的,恐怕也不是没有道理吧。
那么鲁迅究竟有何好玩之处呢?笔者总结了一下,鲁迅有4个方面颠覆你对他的印象。
人生在世,无非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鲁迅当然也不例外,今天咱们就从生活中的鲁迅看看他是如何“好玩”的。
(一)关于吃
人活着未必是为了吃,但不吃你就得死。所以首先看鲁迅先生在吃上的好玩之处。
有人说鲁迅曾是当年京城第一吃货,这话显然比较夸张,但也决不会空穴来风。毫无疑问,鲁迅当年也是很追捧美食的,这在当时的文人圈里也是比较公开的事情。
鲁迅成名后,特别是在教育部任职之后,工资是不低的,否则他不可能在北京买起宅子盖房。当然,在吃上,先生也舍得花钱了。不过这其中也有个因素,他带着老母亲生活,断不能让老人在吃上有意见,所以就得大方点。
史载,每月发薪水的日子,鲁迅必豪掷一笔来改善生活,比如去一家法国面包坊买40个奶油蛋糕。这种蛋糕在当时算是非常精致昂贵的甜品了。所以这笔花销也算顶奢侈了。他拿蛋糕孝敬母亲没得说,不过首先得说他本身就是个小馋猫,他也坦承自很爱吃甜食。也是,瘦人多吃点甜食无所谓,想胖太难了,呵呵。
空口无凭,有史为证。鲁迅曾在日记中记过自己如何贪吃。1913年5月2日,鲁迅写道:“午后得羽太家寄来羊羹一匣,与同人分食大半。下午齿痛。”
羊羹可不是羊肉汤,而是一种由红豆做原料制成的点心,口感甜润细腻。鲁迅居然吃到牙疼,够贪吃吧,嘿嘿。
还有一例。话说某天有一友人从河南来访,带给鲁迅一包柿霜糖。这当然也是一种甜点,它是用柿饼外面的一层柿霜加工而成,口感清凉,又香又甜。
夫人许广平告诉鲁迅,这是河南名产,性凉,如果嘴生了小疮,用它一搽便会好。
可等她刚说明白时,霜糖已被鲁迅吃了一大半。这节奏。
但终归这霜糖是有药用价值的,所以鲁迅还是没舍得吃光,“连忙将所余的收起,豫(预)备将来嘴角上生疮的时候,好用这来搽。”鲁迅说。
不过好玩的事情出现了。
“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就又吃了一大半了。”
这是1926年鲁迅在《马上日记》中的原话,“不打自招”了吧。
(二)关于穿
有傻宝说,人生在世,吃穿二字。这话说得尽管没成色,倒也实在。不吃你得饿死,不穿你得冻死。鲁迅岂能例外?所以这第二好玩,就说说老鲁如何看待穿衣吧。
首先得承认,鲁迅可不是象陈景润那样不修边幅胡乱穿衣的人,先生讲究着呢。陈丹青就坚持认为鲁迅长得很好看。
老陈说,“近二十多年,胡适之、梁实秋、沈从文、张爱玲的照片,也公开发布了,也都各有各的可圈可点之处,尤其胡适,真是相貌堂堂,如今我们新时期新文学男男女女作家群,排得出这样的脸谱吗?
可是我看来看去,看来看去,看来看去,还是鲁迅先生样子最好看。”
鲁迅为何样子最好看呢?除了他长得很有个性,那张脸跟石头雕刻出的一样,简直天下独有,古今无二,再者跟他讲究衣着有很大关系。
鲁迅当年从日本留学回来也是一正经海归派,自然经常一身西装革履的,酷的不行;后来年长了,不爱穿西装了,也是经常一袭长衫,一幅绅士派头的。他尽管又瘦又矮,一米五几,但瘦小精干,连身高一米八的大神级艺术大师萧伯那见了都直夸鲁迅的帅气。
鲁迅对服装那是很有眼光的。空口无凭,有史为证。萧红知道吧,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曾受鲁迅关注和点拨过的著名女作家。她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曾披露过鲁迅在服装上的审美观,那也是顶级的。
话说这天萧红穿着新买的大红色上衣去鲁迅家做客,问先生说,“鲁大师,你看小女子这身衣服漂不漂亮?”
搁一般男人,在美女面前都会抓住机会表现一番,向对方不吝溢美之词的。可鲁迅却说,“不大漂亮啦!”接着又发一通宏论,给萧红来了段现场“穿搭“教学:
你的裙子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搭配,咖啡色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一起很混浊……你没看外国人在街上走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面穿件紫上衣的,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大师接着说,“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浑浊得很,所以把红色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萧红直接服了。后来她在这篇文章中还进一步记载了鲁迅对人穿衣服如何讲究搭配的学问:
“人瘦不能穿黑衣裳,人胖不能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人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
服了吧,大师这见解也是绝了!
鲁迅先生在吃穿上是不是挺好玩的?如果你觉得一般般了,不够好玩,那么再看他第三个方面。
(三)关于爱情
人活于世,首先得吃饱穿暖,这两件事基本解决了才谈得上其他诉求,比如爱情。而爱情也是一个人很基本的欲望,所以再看看鲁迅在爱情上有何好玩之处。
说起鲁迅先生的爱情,大家一般都会一脸严肃的样子。比如鲁迅为何扔下原配夫人朱安不管,却娶了自己的学生许光平;或者鲁迅跟朱安根本就没有爱情可言,他追求许光平那是体现了爱情自由,应该肯定云云,这里不再讨论这个复杂的问题,只说鲁迅跟许光平的事情。
说起鲁迅跟许光平的爱情,那也是很好玩的。两人是标准的师生恋。许光平第一次听鲁迅讲课,就被老师的气质强烈吸引了,对先生大有好感。于是个性活泼开朗有主见的她便开始给鲁迅写信,开始当然是谈学习谈人生,后来便渐渐谈到爱情了。
鲁迅这人也没有架子,有信必回。但后来许光平一表白,他就有点架不住了。他这人开始比较古板,或者不自信,自己一大把年纪了,还名义上结过婚,人家一黄花大闺女(两人相差17岁,当时许光平还不到20),这事有点那个。所以他给许光平的信,开始称呼对方不是小许,或者平儿什么的,而是正经八百的“光平兄”。
但后来许光平加大感情攻势,鲁迅无奈只有接招。其实当时鲁迅的压力很大,一是母亲不同意,二是社会舆论压力,鲁迅毕竟是一文化名人,岂能随便抛弃糟糠妻?况且还是师生恋。
然斗士就是斗士,鲁迅终于豁出去了,于是开始了他此生第一次也是唯一的恋爱生涯。
之后他再给许光平通信都比较好玩了。再称对方光平兄有点岂有此理,于是就改,先是称对方叫“嫩弟”,感觉还不太爽,于是又改称“小刺猬“和“小白兔”了,呵呵。就这样,双方谈恋爱达十年之久,够浪漫吧。
话说1926年9月,就是同许光平结婚的一年前,鲁迅应林语堂之邀前往厦门大学任教,这一去就是四个月。四个月不长,但对于热恋中的人来说也是难熬。但事业要紧,鲁迅还是咬咬牙去了。
这时好玩的事情来了。因为当时处在热恋中的许光平也舍不得鲁迅走,但她还是识大体的,于是就依依不舍地和爱人分手了。鲁迅怎么做的呢?他刚到厦门就给许光平写了封信,在信中他给爱人保证道:“听讲的学生中有女生五人,我决定目不斜视,而且将来永远如此,直到离开厦门!”
对爱情如此认真,也是古今罕有。哈哈哈哈——
果然一年之后,鲁迅和许光平胜利结婚。
如果你觉得这事也不好玩,那好,咱们接着爆料!
(四)让你从椅子上直接笑跌下来
其实鲁迅最令陈丹青叫好的是,鲁迅是个开玩笑大师。他经常在演讲时讲笑话,开玩笑,充满智慧和幽默,而且他讲笑话时,自己从来不笑,这必须是达到极高境界的人才能做到。
陈丹青2008年曾在鲁迅纪念馆进行了一次演讲,直接把鲁迅从神坛拉下来,还原为生活中最本色的人。他说,“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陈丹青说:什么叫做“好玩”?“好玩”有什么好?“好玩”跟道德文章什么关系?为什么我要来强调鲁迅先生的“好玩”?
以我个人的心得,所谓“好玩”一词能够超越意义、是非,超越各种大字眼,超越层层叠叠油垢一般的价值判断与意识形态,直接感知那个人。
当我在少年时代阅读鲁迅,我就会不断不断发笑。成年以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我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
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来读去,读来读去,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我相信,他这样写,知道有人会发笑。
陈丹青举了不少鲁迅“好玩”的例子——
章衣萍太太回忆有一天和朋友去找鲁迅玩,瞧见老先生正在四川北路往家走,于是隔着马路喊,鲁迅没听见,待众人撵到他家门口,对他说,喊了你好几声呢!
于是老先生“噢、噢、噢……”的噢了好几声。问他为什么连声回应,鲁迅笑说,你不是叫我好几声吗,我就还给你呀……
鲁迅讲笑话那绝对是一流。20世纪30年代,上海左联部分作家“主观主义”严重,常“想当然”地发表伟论。有人请鲁迅谈谈这个问题。
鲁迅笑而不语,讲了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有个农民,每天都得挑水。有一天,他突发奇想,皇上用什么挑水呢?他想来想去,终于想明白了,一定是用金扁担!
第二个故事。一个农妇,一天清晨起来,觉得很饿。她就想,皇后娘娘该是怎样享福的呢?她想来想去,想明白了,她一定是一觉醒来就叫:“大姐,拿一个柿饼来吃吃。”
听者无不捧腹,绝倒。
陈丹青说鲁迅的文集起的名字就很好玩,什么《而已集》啊、《三闲集》啊,《准风月谈》啊、《南腔北调集》啊,还有那未曾结集的《五讲三嘘集》,真是顺手玩玩,一派游戏态度。
他说鲁迅文章的题目也起得好玩,譬如《论他妈的》、《一思而行》、《人心很古》、《马上支日记》等等。
他评价鲁迅的文章说,“愤怒、但是同时好玩;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却忽然话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人格的维度与张力。”
陈丹青说,“读鲁迅《论“他妈的”》,语气把握得好极了,我们读着,自然明白他是在批判国民性的某一端,可是读到结尾,却叫人笑得从椅子上跌下来!”
鲁迅在文中把“他妈的”这三个字讥讽为是中国的“国骂”。文中嘻笑怒骂,充满诙谐幽默的批判——
……惊异于国骂之博大而精微:上溯祖宗,旁连姊妹,下递子孙,普及同性,真是“犹河汉而无极也”。而且,不特用于人,也施之以兽。前年,曾见一辆煤车的只轮陷入很深的辙迹里,车夫便愤然跳下,出死力打那拉车的骡子道:“你姐姐的! 你姐姐的!”
这篇文章较长,鲁迅把中国历代的骂人话做了总结和批判,可谓对国骂“他妈的”做了追本溯源的诠释,但文章将结尾时,突然笔锋一转——
但偶尔也有例外的用法:或表惊异,或表感服。我曾在家乡看见乡农父子一同午饭,儿子指一碗菜向他父亲说:“这不坏,妈的你尝尝看!”
那父亲回答道:“我不要吃。妈的你吃去罢!”则简直已经醇化为现在时行的 “我的亲爱的”的意思了。
嘿嘿,这真是篇好玩的文章。如读者感兴趣,可以去翻看原著,不过笔者友情提示:保命要紧,千万别坐椅子上看!
(文/说历史的女人:一米暖阳)
参考资料:《回忆鲁迅先生》《两地书》《马上日记》《论“他妈的”》《陈丹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