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马谡其实替丞相背了黑锅。

2022-07-26     仲安筠

原标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马谡其实替丞相背了黑锅。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马谡拒谏失街亭”和“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两则在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被人人皆知,家喻户晓,传送千里。

这两个故事发生在蜀汉建立6年后,诸葛亮兵出祁山,讨伐北魏,诸葛亮派马谡为本部先锋驻守街亭,结果却被曹魏的张颌打败。战争结束后,马谡被捕,在狱中去世,年仅39岁。诸葛亮在马谡去世后亲自前往吊丧,为之涕之,所以可以确定的是,诸葛亮在马谡去世后,确实流眼泪了。那么,诸葛亮斩马谡时,为何要流眼泪呢?

马谡在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讨伐雍闿之际献策说:“南中依恃地形险要和路途遥远,叛乱不服已经很久。即使我们今天将其击溃,明天他们还要反叛。目前您正准备集中全国的力量北伐,以对付强贼,叛匪知道国家内部空虚,就会加速反叛。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既不是仁厚者所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用兵作战的原则,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归服。”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在斩杀雍闿之后,依照马谡之言多次赦免孟获,以使南中人心归服,因而诸葛亮在世之日,南方不敢再次反叛。由此可见,马谡的学识还是可以的。

建兴六年,诸葛亮准备出祁山北伐曹魏,以马谡为先锋,驻守街亭。马谡来到街亭,不听副将王平劝谏,又私自违背诸葛亮的行军部署,放弃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之上,部队分置调度混乱不堪。曹魏大将张郃于是趁机断绝马谡军的水源,然后发动进攻,大败马谡。街亭丢失,直接导致诸葛亮进军没了落脚据点,前功尽弃,只好在攻取西县百姓一千多家后回到汉中。

客观来说,作为失街亭的直接责任人(不是第一责任人),马谡罪责难逃,应该受到惩罚。但胜负乃兵家常事,马谡丢失街亭是否应该处死,却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后来蒋琬就曾针对此事,对诸葛亮说:“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诸葛亮答复说:“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从诸葛亮的这个答复以及之前的“流涕”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本心或许不想杀马谡,但为了严明法纪,他又不得不杀马谡。换句话说,马谡其实是诸葛亮严明法纪的牺牲品。

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马谡失街亭,实际上是诸葛亮一手造成的,诸葛亮才是马谡失街亭的第一责任人。刘备生前其实并不看好马谡,临终之时,还曾特意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遗憾的是,对于刘备的临终告诫,诸葛亮颇不以为然。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就调马谡来到自己的身边担任军事参谋,“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北伐之时,当时有许多人认为,应该以久经战阵的魏延或吴壹为先锋。然而,诸葛亮最终还是不顾众人意见,独断专行,让缺少行军打战经验的马谡为先锋。诸葛亮既违背了刘备临终告诫,又违背了众人的一致意见,执意重用马谡,终于导致街亭失守,既有揠苗助长之嫌,又有识人不明之失。再者,马谡到街亭后,放弃水源,驻守南山,难道就是一个绝对错误的选择吗?

马谡再如何缺乏行军打战的经验,再如何弱智(实际上他才器过人,一点也不弱智),也不可能没有意识到水源对于军队的重要性。那么,在街亭,他为何会选择放弃水源呢?我们可以猜想一下,马谡之所以会选择放弃水源,驻守南山,极有可能是他认为,诸葛亮的后继大军很快就将到来。而如果诸葛亮的后继大军能够很快赶到,马谡驻守山顶自然要比驻守平地更加有利。只是令马谡没想到的是,诸葛亮的后继大军却迟迟未能赶到,于是他短时间驻守的打算变成了长时间的相持。在这种情况下,张郃断了马谡的水源,令马谡无计可施,只能是以失败告终。由此可见,马谡失去街亭,还有诸葛亮行军迟缓,救援不力之误。?

总之,在马谡失街亭的战役中,诸葛亮既有揠苗助长之嫌,识人不明之失,又有行军迟缓,救援不力之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不否认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代杰出的名相,然而,就蜀汉第一次北伐这件事而言,诸葛亮最终把北伐无功而返的责任全部推在马谡失街亭上(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不仅有失公允,也有让马谡替自己背黑锅之嫌,确实不够厚道。或许正因为此,诸葛亮在斩马谡时,才会“挥泪”。他的落泪,不仅有爱才之意,也有对马谡的愧疚之心。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156ab787c18172095c240e54a570f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