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长安十二时辰》:这才是中国人最不该遗忘的东西

2019-07-17     优选黑科技生活

大唐盛世,表面上熙攘繁华,海晏河清,暗地里却危机四伏,命悬一线。

有人谋划着颠覆这伟大的长安,有人临危受命誓死捍卫这片故土河山。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拉开了一场争分夺秒的生死营救。

由于背景、妆发、礼仪、职称等方面高度还原历史,不少人开0.5倍速都不一定能看懂,因此我梳理了观看本剧时需要恶补的知识点。

故事发生在唐代天宝三年的上元节,即元宵节。


古代实行宵禁,每到夜晚一更三点敲响暮鼓,等到五更三点敲响晨钟后才可开禁通行,否则就要被鞭打。

但上元节期间,长安城在十二个时辰之内暂停宵禁,人们彻夜狂欢。

古代一个时辰,等于我们现在的2个小时,因此长安十二时辰,就是长安城的24小时。

按照古代的计时方法,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电视剧一开头,除了展示时刻,还有三个字“大荒落”格外醒目。



巳正,大荒落,万物炽盛大出,霍然而落,故云大荒落。

紧接着就有人说:“大荒落,眼前这盛世,未必能长久。”

短短一句话,映射着当时的政治背景,天宝年间,大唐正处于由盛转衰的开始,各方势力盘根错节,蠢蠢欲动。

易烊千玺饰演的李必,是靖安司司丞,少年天才,七岁与张九龄称友,九岁与太子结交。



靖安司是长安城的情报中心和反恐部门,三省六部、一台九寺的机密文件汇聚于此,他们在本剧的终极目的就是抓狼卫守长安。





“上天生我在鼎食之家,就是要我担大任,以我心智福佑大唐百姓。”

而狼卫就是混入长安城的恐怖分子,企图制造混乱,密谋造反。



雷佳音饰演的张小敬,十年陇右兵,九年不良帅,混的是黑白两道,身上背负了34条人命,还杀过自己的上司,犯下滔天大罪,但求生欲很强。



“不良人”这个名字听起来像个坏蛋,其实是好人。

负责侦缉逮捕、审讯,维护社会治安,不良人的头儿,名叫不良帅,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为官府办事,但并不在体制之中。



两个身份悬殊、天壤之别的人是如何碰到一起的?

这要归功于一个叫“大案牍术”的古代高科技,它相当于现在的大数据。

“案牍”是古代办公的文书,而“大案牍术”说白了就是以高超的记忆对长安各部门的文书卷宗归纳整理成大唐档案库。



李必要抓住一组潜入长安的狼卫,于是用大案牍术选出两位死囚,一个是靖安司军官崔器的哥哥崔六郎,一个就是张小敬。

然而,一开始派去的崔六郎却出了岔子,16个狼卫死了15个,狼卫头领曹破延逃走,崔六郎被杀,于是张小敬临危受命。



马伯庸原著里一句话概括了即将面临的险境:

“大唐皇都的居民不知道,上元节辉煌灯火亮起之时,等待他们的是场吞噬一切的劫难。

突厥、狼卫、绑架、暗杀、烈焰、焚城,毁灭长安城的齿轮开始转动。

而拯救长安的全部希望只有一个,即将被斩首的独眼死囚和短短的十二个时辰。”

值得注意的是,剧中有个望楼系统,长安108坊,每300步设一望楼,士兵可以观敌预警,还可以远程通信。





不过,这是马伯庸虚构出来的,历史上真实的望楼只具备观测敌情的作用,然而《长安十二时辰》却单独为望楼做了一套密码机制。




根据手里的密码本对应的暗语,破解望楼上12块信号板的内容,以此来传递信息。





靖安司的秘密武器,不止望楼,还有用来计时的火闹钟。

有一集,陈参军率人突袭靖安司,李必搬出火闹钟,立下军令状,提出一个时辰内找到狼卫线索。

火闹钟是焚香计时的一种方式,在古代,民间根据不同的需要,制作了时长不一的香。



剧中还出现了一个叫“金鱼袋”的东西,它主要是“明贵贱,应召命”。



其中装的是鱼符,用木头或金属制成,是唐代官员的一种身份凭证,上面刻有姓名、衙门任职、位居几品、俸禄几许。


鱼符的质地不同,装鱼符的鱼袋装饰也不相同。

唐代三品以上官员着紫袍,佩金鱼袋。

五品以上着绯袍,佩银鱼袋。

六品以下着绿袍,无鱼袋。

因此唐代官员的品阶高低,只要看一下腰间的鱼袋便可一目了然。



对于狼卫曹破延来说,它更是出入宫禁的必备,因此他才会不顾一切杀人抢夺金鱼袋。





除了金鱼袋,剧中还出现了许多对我们而言一头雾水的词汇。

“干谒诗”相当于古人的求职信,自我举荐,多以诗歌来咏物抒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与仕途紧密相连,写好了就能逆风翻盘,走上人生巅峰。



“辟谷”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养生方式,不食五谷。



“昆仑奴”,你会发现在剧中有一个人物叫葛老,是一位黑人,他手段残忍狠毒,建立了地下长安。




张小敬向他打听狼卫下落,就必须付出同等代价,然而,这个葛老原本是个“昆仑奴”。

“昆仑”一词在唐代特指黑色,昆仑奴力气大能干活,还脾气温顺,大多数是被贩卖甚至强行掠夺的东南亚人或非洲黑人,用得起昆仑奴的家庭非富即贵。

剧里用词颇为考究,唐代不称皇帝为皇上、陛下,而是“圣人”“天家”。

父亲也不称为爹、父亲,而是“阿爷”,《木兰辞》的那句“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正反映了当时的称谓不同。

爷爷辈的成为“阿翁”,奶奶辈的称为“阿婆”。

称自己的上级为“官人”,宰执以上要称作“相公”。

官员的称呼为“姓+官名简称”,青年男子叫“郎”“郎君”,岁数大的男性叫称作“姓+排行”或“姓+丈”。

除了用词讲究,吃的东西也很讲究,不少人差点被张小敬大口吃水盆羊肉和火晶柿子馋哭。



当时的大唐,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都爱吃羊肉,因为吃牛犯法,猪肉稀少。

熬制水盆羊肉的高汤不仅需要上等羊骨,出锅后还要撒上葱花、香菜。

讲究的人还会加入摩伽陀国的胡椒去除膻味,在当年算是一道高档料理。

而他嘬的火晶柿子堪称唐代流行,“火如火,亮如晶,肉质细密,且无硬核”。




胡饼,相当于现在的烧饼。


吃完再嚼一片薄荷。


《长安十二时辰》最让人惊叹的,是对大唐的服饰和装束的完美还原。

李必的簪发是从前往后插的,这与之前电视剧里看到的完全不同,并且完全符合身份和史实。


在唐朝,道教是国教,李必的装扮是清派道士的打扮,头戴连冠,身着道裙,手拿拂尘。


李必的道冠叫“上清芙蓉冠”,状若莲花,是道门三冠之一,与其匹配的束发方式叫做“子午簪”,簪子从后往前插,代表子午水火相济。



唐朝男性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是“身穿圆领袍衫,头戴幞头,脚蹬乌皮六合靴,腰系革带”。



不同身份,不同装束。




女性则有独特的穿搭方式,襦裙装,半袖、披帛。

上身穿偏窄的袖衫或襦,再套上齐胸长裙,腰系长带,肩披帔帛,脚穿高头鞋。





后来款式越来越繁杂,穿着也更为开放,有的人直接褪去袖衫,套上长裙,效果类似于现在的抹胸裙。



女子的唐妆也十分流行多样,注重修饰眉形,有柳叶眉、八字眉、月眉等近十种,用石黛来画。

有胭脂为主的红妆、铅粉为主的白妆、还有泪妆、飞霞妆等等。


但当时并不流行耳饰,剧中即便女子身着再华丽,也不见任何耳饰,因为唐代女子不尚穿耳。


剧中还有一个片段很有意思,一群体态丰腴的仕女抱团为当时的大理寺评事元载取暖。

“公子没钱买碳,用人取暖。”



实际上,古代真的有让女子为身份高贵之人遮风取暖的做法,叫“妓围”。

史料记载,唐玄宗的弟弟申王,体质不好,冬季容易受寒,他让宫中的妓女围坐在一侧,给他遮蔽寒冷。

剧中经常能见到的礼节,便是叉手礼。




有的一边做,一边说应答“喏”,以示尊重。




左手紧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

这种行礼方式无论男女老幼皆可行使,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礼,以示尊敬。



《长安十二时辰》再现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李唐江山,这是一幅唐代长安图,当年的长安城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唐朝实行坊市制度,长安城坊市林立,当时店铺种类非常多,其中酒肆特别出名,还有金银玉器的、坊毡、乐器、茶、各类小吃,衣、食、住、行、文化娱乐应有尽有。



光德坊,就是靖安司所在地。



陶冶艺术情操,就去“安兴坊”,唐朝的乐官院汇聚于此,长安还有两个教坊左教坊和右教坊,左边擅长跳舞,右边擅长唱歌。



“平康坊”是娱乐中心,供朝廷官宦寻欢作乐,诗人雅士找寻灵感,“延寿坊”多卖金银珠宝。

最富贵的要数“兴化坊”,这里是达官显贵、皇亲国戚的居住地带。





商业街在东西市,其中东市主打国内市场,达官贵人聚集于此,而西市则是国际性市场,自古至今是最大的商贸中心,这也就是现代词语“买东西”的由来。


西域的葡萄美酒,北方的动物皮草,东方的珍珠,南方的丝绸,只要有钱,你可以买到你想要的一切。


诺大的长安海纳百川、包容万象,它向一匹野兽,将美好的一切都纳入其中。

长安是全国最繁华的中心,站在世界的中心,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

在长安有许多西方传来的优秀的文化被民众所采纳、学习,中西文化进行融合、碰撞,许多风俗、唐妆都是从我们中国传到外国的。


《唐长安城》手绘地图局部


那时的百姓活得肆意而尽兴,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盛世王朝,岂能让它轻易颠覆。



苍穹浩浩,万劫茫茫。

世人只知巨龙之怒,伏尸百万,却不知蚍蜉之怒,也能摧城撼树,明与暗的较量让这场十二时辰的破案倒计时,从荒落起,到新生终。

演员芦芳生感叹:

“看《长安十二时辰》,似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朗朗乾坤,别来无恙。

熙攘繁盛,恢宏万年,梦回李唐,无上荣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G5BmwBmyVoG_1Z4Gh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