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消费抱团瓦解,下一个承接抱团的会是哪个板块?

2019-08-03     人人都是交易员

哈罗,丁丁上线啦!

以史为镜,复盘A股近三年走势,大科技板块出现明显行情主要有三个阶段:2017年7-8月,2018年2-3月,2019年2-3月。

这三轮科技股行情的背后有以下几点共性:

第一,科技股业绩相对占优。

2-3月是年报季,7-8月是中报季,这三轮科技股行情都处于业绩披露季,在这几个业绩披露季中,科技股业绩都表现不错,相对其他板块要好得多。同时,业绩落地,能避免短期踩雷。

第二,流动性改善。

这一点可以从shibor利率来观察,三轮科技股行情都伴随着市场利率回落。

第三,消费蓝筹已到高位。

除了业绩和流动性,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在科技股启动之前,大消费大蓝筹已经大幅上涨至高位。

近期市场在持续缩量震荡的环境中,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贵州茅台、五粮液、海天味业等前期大消费的中军出现了高位滞涨、震荡下跌,其中海天味业今天下跌破位,还有更为极端的涪陵榨菜,业绩出雷,两天跌去近20%。

要知道大消费为什么出现这个现象,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这轮大消费行情的起因。起因可以总结为四个字——消费抱团

抱团就是抱团取暖,在A股中,以机构为核心的投资者不断加仓某一个板块,不断打造出挣钱效应,不断吸引更多资金流入,最后正向循环并扎堆在这个板块,这就是抱团行情。

第二季度以来,最明显的就是消费抱团。

从4月22日大盘高位下跌开始,直到6月底:

大盘累计下跌9%,

创业板累计下跌12%;

而超级品牌指数累计上涨2%

贵州茅台累计上涨5%

并在7月1日创历史新高,股价突破1000元;

伊利股份累计上涨7%

五粮液累计上涨18%,涨势更凶猛;

海天味业累计上涨22%~~~

可以发现,在4月到6月市场环境不好的时候,大消费,尤其是消费大中军出现了明显的抱团现象,并且走势与指数出现了明显的背离。

拉长周期看,这一轮消费抱团其实早在2016年一季度就已经开始了。2016年1月至今,大盘累计下跌18%,创业板累计下跌42%,而贵州茅台上涨370%、伊利股份上涨112%、五粮液上涨370%、海天味业上涨190%...这一轮消费抱团已经整整持续了近14个季度。

再长远一点来看,A股历史上还出现过几次抱团:

2007年1季度-2010年1季度,金融抱团,持续了13个季度;

2009年3季度-2012年3季度,第一次消费抱团,持续了13个季度;

2013年1季度-2016年1季度,科技抱团,持续13个季度;

2016年1季度-目前,第二次消费抱团,已经持续14个季度。

之所以会出现抱团行情,根本原因是因为机构资金扎堆抱团资金的核心是机构,机构的核心是公募、保险、私募。这些机构都是有定期的业绩考核的,而且公募是按排名考核,所以机构一定会买入当前业绩增速最高的板块,并且很容易形成跟风效应。最终导致只要出现一个好行业,就会有资金持续跟风流入,直到有外部因素打破这个循环。

抱团行情如何终结?

要想知道这一轮消费抱团行情有没有终结,首先得了解下历史三次抱团行情的来龙去脉:

第一次金融抱团行情,起因是货币超发、“热钱”持续涌入。最高光时刻应该是在2007年左右,银行、券商的业绩增速超过50%,部分超过100%,比成长股还成长股,而同时期白酒消费30%左右的业绩增速反而逊色了很多,所以机构无脑堆金融。一直到2010年左右,机构堆着堆着,突然发现金融板块业绩跟不上了,回落到了个位数甚至负增长;同时却惊奇地发现食品饮料的业绩增速达到80%,并且已经是两三个季度维持上升趋势。这时候,还扎堆在金融里的资金就慌了,一慌就开始崩了,树倒猢狲散,而流出的资金又继续去扎堆大消费了。

第二次消费抱团起因源于业绩,并且当时通胀持续升温,大消费业绩居高不下,就跟这两年很相似。直到2012年,限制三公消费,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当时贵州茅台发布降价函,那是茅台近9年第一次降价。随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以白酒为核心的大消费业绩大幅下挫,大消费第一次抱团行情终结。

第三次科技抱团,相信大家都知道规律了,还是业绩。那时候的科技代名词就是苹果,尤其是2012年,Iphone5发布,销量爆发,2013年发布4G牌照,以苹果为核心的消费电子产业链如日中天。(举几个例子,2013年年报显示,京东方A业绩增长800%,中兴通讯业绩增长150%,欧菲光业绩增长78%,大华股份业绩增长60%。大科技抱团行情正式到来。直到2016年,并购重组收紧,同时还扎堆在大科技里的资金意外发现以白酒为核心的大消费业绩增速又回升到了20%以上,于是科技崩,消费起。以创业板为核心的大科技从那时起已经连续跌了近4年,而大消费却越堆越高。)

总结这三轮抱团行情的来龙去脉,可以发现一点:

一个板块的抱团行情要起,一定需要有过硬的业绩支撑,并且能持续1-2年,甚至更久;而一个板块的抱团行情如何终结,也是业绩,并且通常有一个外力导致业绩大幅下滑,同时这个时候已经有一个业绩更好的板块起来了,或者已经有一个业绩预期差更好的板块出现。

虽然目前还没有出现像2012年那样“限制三公消费”来终结大消费的外力,但是堆在高位的大消费个股在财报上已经出现了力不从心:

【贵州茅台】中报业绩增速26%,低于1季度的32%,低于2018年全年的30%,同时2019年2季度增速只有20%,不到2018年2季度的一半;

【五粮液】中报还没出,但是1季度业绩增速30%,低于2018年的38%;

【海天味业】业绩增速持续稳定在20%,但是动态估值已经超过40倍;

【涪陵榨菜】而一直被誉为吃面搭档的涪陵榨菜则实实在在爆了颗雷,2017年、2018年业绩增速分别为61%、59%,2019年1季度业绩增速也有35%,到了中报只有3%了。

而与大消费业绩出现力不从心相比,大科技板块业绩却大放异彩,尤其是5G基站、5G手机产业链业绩出现反转,并持续回升:

【沪电股份】2018年业绩增速180%,2019年1季度增速131%,中报继续预增124%-154%;

【立讯精密】千亿市值的立讯精密,2018年业绩增速61%,今年1季度85%,中报预增70%-90%;

【太辰光】2018年业绩增速53%,今年1季度增速62%,中报预增52%-76%。

除了业绩,促使大消费抱团出现瓦解的因素可能还有外围因素,人民币贬值、美股大幅下跌都可能导致原先在大消费中抱团的外资流出。

如果大消费抱团瓦解,下一个承接抱团的会是哪个板块?

大金融还是大科技?大概率是大科技

丁丁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最关键的还是上述说的业绩,并且当前背景和2012年大消费切大金融时背景有很多相似之处。当时是以苹果为核心的智能手机引领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链,同时4G牌照发放催生了很多下游需求;而目前是5G牌照发放,以5G手机的更新换代为核心,再次激发消费电子产业链,同时5G催生更多下游需求,这个高景气度将持续2-3年,目前才刚刚开始。

二是、科创板的推出,将持续抬升科技板块的估值。这一点研报社一个月前就说过,科创板的推出,与创业板个股,尤其是有高科技含量的个股并不冲突,反而会持续提高行业估值。近期科创板与大科技板块齐飞,也有这部分的因素。

三是、量能。一个板块的崛起,一定要有量能的配合。

上图显示了近三轮大科技板块阶段占优时创业板的走势及量能,可以发现,大科技板块要起,创业板的量能就会明显增加。

在科创板之前,创业板代表了大科技;而科创板推出之后,大科技就不应该仅仅只看创业板的量能了,而是应该看大科技(创业板+科创板)

上图显示了近期沪市剔除科创板后的交易额和大科技(创业板+科创板)的交易额走势,可以发现,主板量能持续萎缩的同时,大科技的量能企稳回升,大科技与主板之间的量能差在不断收敛。

四是、走势。近期以立讯精密为代表的大科技已经在走趋势了,还有昨天说的一个有趣的现象:近一周北向资金净买入最多的是立讯精密,而净卖出最多的是贵州茅台

明天同一时间丁丁为大家梳理一下科技股细分领域个股。如果你有任何疑问可随时联系丁丁,丁丁会在第一时间给你答复,坚持原创不容易,你的关注和分享就是丁丁创作的最大动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wACWGwBUcHTFCnfc57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