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泡儿的规矩和“口粮”

2020-05-12   老北京故事

原标题:北京老泡儿的规矩和“口粮”

老炮儿原来其实是“老泡儿”

形容无所事事的那些小“混混儿”。

真正的北京人对这个词儿,

是并不愿认同它原先的意义,

实际上今天我们总爱提起的“老炮儿”,

是一种北京特有的精气神儿。

根据影片塑造的六爷形象来看,

“老炮儿”应该是“老泡儿”。

像香港的“古惑仔“;”台湾的“艋胛”影视剧中的那种,

是一种有情有义的“狭义情结”。

成就了北京看似混乱、却善良在骨子里的精神。

捋顺了这一点~

让我们跟着老泡儿们尽情去回忆那些“混蛋”生活。

关于他们特有的规矩

甭管是哪个老泡儿,规矩是有的。

凡事讲规矩。

义薄云天的交情,在他们眼里只是最低的道德标准,

在外人看来,这是“各色”,

别人跟他讲究利益,他不在意,

因为这都不影响他们做人的底线。

他就讲究哥们儿间情谊,心里怀揣着他们认定的规矩。

一码归一码,打人不打脸。

您不懂规矩碰了壁,他骂你了,

你必须听着。绝对话糙理不糙

以前,小偷都怕“顽主”都得叫声爷!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诚必信,言必果。”

遇事儿了你上来直接来一大耳帖子,不问青红皂白,

别急,咱待会算这笔,一码事归一码事,谁都甭跑!

关于这一口吃食

吃的随意

平时,邻里间借根儿葱吃个馅儿

只有胡同生活才有的景儿,

您说这是市井生活,没错~

高档一点的儿,兴去西餐厅下馆子,

老泡儿常去崇文门附近的新侨三宝乐西餐厅吃俄餐

牛排、红菜汤,可以装的文文静静。

还有隔条街的马克西姆餐厅,

北京人嘴里的“老莫餐厅”

血色浪漫》味道还是挺足滴!

去“老莫”不单纯是为了吃饭,

是代表你进入了那个“圈子”,是身份的象征。

也是去体验体验那个年代的荣耀。

和钱没关系,即便你再有钱,

那个年代您不是这个“圈子”里的,

您进去吃?估摸着有人就能找茬儿给你打出去!

关于喝这一口小酒儿

从红星到牛栏山

锅头里边还有一个特殊的品种-“小二”,

就是二两装的小瓶二锅头。

又叫“麻雷子”“手雷”“二嘚子(嘚读“dēi”)。

不过有个叔叔总说这牛栏山有股“脚后跟味”。

是好喝?还是特色?

跟“白酒”对应的是“色酒”(色读“shǎi”)

莲花白、桂花陈和中国红。

最有特色的~

刚兴起喝啤酒的时候,还是散装的,

打啤酒又不能拿小瓶,所以用热水瓶~

(俗称“暖壶”)就是打啤酒的家伙事。

后来咱北京人喝啤酒不是五星就是北京。

还有着讲究,“酒满敬人、茶满送客”。

跟长者喝,您得杯子低,别没大没小,没规矩。

劝酒会给您斟满了,自己先仰头走一个,绝对不鸡贼!

滋喽一口酒,吧嗒一口菜 ,二嘚子走一个!

关于抽这一口烟儿

全是回忆

北京人无论抽不抽烟,都知道这样一个顺口溜;

“高级干部抽牡丹,中级干部抽香山,

工农兵两毛三(指北海牌,两毛三一盒),

农村干部大炮卷得欢。

外贸烟、云烟类、地产烟

等上千种国内外品牌的香烟应有尽有。

穷点的就是都宝,红梅,双叶,中南海点8的,

至今难忘的,

还有一款天坛雪茄,没过滤嘴儿的内种,

记得院儿里一个大哥经常抽,

看到“雪茄”两字觉得真牛x!

后来怎么也就看不到了呢?

说到这烟,不得不聊这里的规矩

给别人点烟要用手挡风,

别人给自己递火也要自己伸手挡风

递烟给别人,弹出几根儿,露上半截让人家自己取。

几个人同时点烟,给年长的先点,

用打火机,点完两支后应熄灭一下,可切忌连点三次啊。

借火时,应把嘴上的烟拿下来,

取过对方的打火机时,再把香烟含在嘴中。

关于这玩儿的闹的

在看“老泡儿”最有感觉的一群人,

就是打小在后海边儿长大的,

都说自己叫过新街口有名的“小混蛋儿”二哥、

年年冬天混迹后海冰场回忆他们以前的生活。

溜冰~ 算是那个年月最时髦的。

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打群架。

完事输的一方认栽,绝不连累报复家人;

不欺负好学生;不抬人(不出卖朋友)。

这也是规矩,甭管“院儿派”子弟还是胡同子弟

茬架,有茬架的规矩!必须按规矩来!

然而这“茬架”也要有家伙事儿!

身穿将校呢大衣,手拿一柄日本军刀,

这是京城江湖顽主的最高B格!

等于同时成为了美国队长和钢铁侠。

低端的就是片儿刀了;有的则只能抡铁棍儿、拿板儿砖拍。

在那个年代,自行车可绝对不亚于今儿的一辆好车,

有钱您还要有资格才能买到!

有了这辆车,您不但能平趟这四九城,

去西郊、东郊也敢!

再有就是这关于“北京妞”的那点事儿,

北京人泡妞叫做“拍婆子”,也叫“磕蜜”。

“盘儿靓条儿顺”的,几乎也都是有主的。

说的这儿,又要回到冰场了,

就得去冰场,瞅准了小姑娘,

追上去问一句“你是总参/总装/海军大院的吧?”

不管对方给不给脸,都跟她比翼双滑,没多会儿就会熟了。

写到这儿,有人会问,原来北京老泡儿就这样?

从年代上看,有很多生活习惯是我叔辈们的记忆,

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他们都坚守着良心的底线,

不会因为利益随波逐流。也并不是孤身一身,

也不只是那群老兄弟而已。

还有我们这代应该记住的那些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