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于都、井冈山革命老区采访见闻
当代广西网讯(记者 李庭华 王海波)瑞金、于都、井冈山,在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上名闻天下的红色故地。这里是共和国的摇篮,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80多年前,因一支革命队伍的来到,点燃了燎原中华大地的那一屡星火。如今,站在历史的发生地回望历史,更能清晰地感受到来路的变化,这些变化抒写在老区人民幸福的新生活中。
地点:瑞金黄柏乡坳背岗万亩脐橙基地
故事:致富果里庆丰年
瑞金市黄柏乡坳背岗万亩脐橙基地。记者 王海波 摄
邓大庆成为了黄柏乡远近闻名的“脐橙大王”。记者 王海波 摄
漫山遍野一片苍翠,绿色的果子把树枝压弯了腰。来到瑞金市黄柏乡坳背岗万亩脐橙基地,映入眼帘的果园宛若一条条绿丝巾,把山腰缠绕得严实而有序。
9月,正值保果护理时期,黄柏乡龙湖村村民邓大庆正忙着照看果园,修枝、除草、配肥,动作麻利干练。“还有两个月就是果子的上市期,现在忙是为了下一阶段的丰产打基础。”邓大庆乐盈盈地告诉记者,今年他家的36亩脐橙挂果特别好,收入肯定不会比去年少。
2018年,邓大庆单靠种植脐橙收入就达到了28万元,成为黄柏乡远近闻名的“脐橙大王”。然而,谁能想到这位朴实的“果王”过去曾是一位贫困户。
早些年前,邓大庆种过青梅、榨汁甜橙,受自然和市场等因素影响,青梅品质上不去,甜橙滞销,他前后亏了17万元。由于慢性病发作,右脚落下残疾,花钱治疗加上小孩读书,背了一身债。2014年,邓大庆被识别为贫困户。
说到戴上的贫困帽子,邓大庆满脸的不情愿。“谁愿意被贴上贫困户的标签呢!说实话,虽然党和国家给予那么多的好政策,我还是不愿意扣上这顶帽子。”憨厚的邓大庆有着自己的“犟”脾气,当年红军闹革命有啥?两把菜刀,小米加步枪,红米饭南瓜汤……不照样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对于当年红军在瑞金的革命历史,邓大庆如数家珍。也就是凭着这股精神,2012年,邓大庆向亲友借钱,历时一个多月,辗转于四川、湖北等地,学习脐橙种植技术,回来后在当地政府帮助下,向银行贷款4万元,改种了16亩脐橙。2014年,邓大庆的果园实现产值3万多元毛收入。2015年,邓大庆在刚刚大学毕业的儿子的帮助下尝试电商销售脐橙,即实现了6万多元的销售额,当年邓大庆家光荣脱贫。
脱贫后的邓大庆饮水思源,2016年2月,他牵头与龙湖村委成立了合作社,并办起了农村淘宝,带动乡亲们一起发展脐橙产业。目前,黄柏乡坳背岗万亩脐橙基地的果农人均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其中10万元以上达到了256户,有效带动了周边287户贫困户脱贫致富。2017年,基地内剩余102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走得更远。”与时俱进、敢闯新路的邓大庆,带领乡亲们创造了龙湖村“一亩脐橙一万块,脱贫致富来的快”的奇迹。
如今,龙湖村家家户户都盖起了“脐橙楼”,小汽车开进了寻常百姓家。邓大庆的儿子也在城里成家立业,当记者问他儿子结婚时给了多少礼金时,邓大庆憨憨地说:“就2万块,未来的生活还得靠他们自己去拼去闯,这样才是我的儿子,才是革命老区的子弟!”
地点: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
故事:好日子越过越有
环境优美富有诗意的潭头村。记者 李庭华 摄
潭头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旅游饭。图为当地村民在制作酥饼。记者 王海波 摄
孙观发兴致盎然地向游客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到他家做客的情景。记者 王海波 摄
青岚绕绿水,翠柳缀新村。到过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的人都会留下这样诗情画意的深刻印象。在潭头村,除了诗意般的环境,休闲广场、健身设施、农家书屋等也一应俱全,所有这一切仿佛在告诉来访者,生活在潭头村是一种幸福。
然而,7年前的潭头村还是另一番景象。“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潭头村党支部书记刘连云说,过去邻村的人路过村口都捂着鼻子嫌臭。如今环境变美了,困扰几代人的住房、饮水、内涝等问题也逐一解决了。
潭头村的巨大改变始于2012年,当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潭头村沐浴着政策东风,村容村貌、村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久后,潭头村走上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致富道路,村民的日子过得芝麻开花节节高。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还来到潭头村,察看村容村貌,询问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回想起见到总书记的那一幕,村民刘称石至今仍激动不已:“见到总书记我眼泪都下来了。过去我们这缺这缺那,现在要啥有啥,让我们怎能不感激共产党,怎能不感恩总书记!”
在潭头村村民的眼中,70岁的红军烈士后代孙观发成了“最幸福的人”。“总书记来我家做客,握着总书记的手,很温暖!”孙观发告诉记者,自从总书记来到潭头村,村里的乡村游更红火啦。
在刚过去的暑假两个月,村民郭小英忙得成了一个“累人”。“每天到村里的游客都有上千人,购物、吃饭、住宿每一样都要打理好,那时候真希望自己有三头六臂咧!”郭小英告诉记者,现在大多数村民都经营起了农家乐,村里的土鸡土鸭都不够卖,米饼、笋干、辣椒等土特产也都比以前卖得出好价钱。
在孙观发家的收入及政策享受明白卡上,其中一项收入是光伏发电收益。光伏发电是潭头村的脱贫项目之一,在老孙的房顶露台上安装有两块巨大的光伏发电板,每年能为老孙家增收近五千元。
除了光伏发电,潭头村的另一个大项目,就是村里和附近五个村引进企业建起了富硒蔬菜产业园,大棚蔬菜、葡萄、优质稻等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每年可生产时鲜果蔬6万吨,产值达3.6亿元。村民通过加入合作社入股蔬菜企业,户均增收2000多元。
让潭头村村民骄傲的,除了鼓起来的荷包,就是村里留下了两代国家领导人的足迹。刘连云说,1934年,毛泽东主席来到潭头消费合作社视察指导工作。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又来到潭头村给大家加油鼓劲,这是我们村最大的财富和前进的动力。
在孙观发家的客厅,挂着两张习近平总书记到他家做客时一同拉家常的照片,每每有客人到来,孙观发总会自豪地介绍一番。他说:“总书记告诉大家,‘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我坚信只要跟着共产党走,我们老百姓的好日子肯定会越过越有!”
地点: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
故事:闯出一片新天地
过去“麻雀飞过不落地,挑夫进村不伸手”的神山村如今成为游客青睐的地方。记者 王海波 摄
神山村村民黄甲英靠着发展旅游日子越过越好。记者 王海波 摄
创出成绩的左春云获得村里颁发的荣誉证书。记者 王海波 摄
9月,清晨的井冈山秋意渐露,黄洋界下的茅坪乡神山村在暖阳的抚慰下慢慢苏醒。上午10时,村民左春云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给游客制作各类木制手串。
“红豆杉大的300元,小的至少100元。檀木的也是看珠子大小定价。” 见到有游客光顾,左春云一边忙着手中的活,一边介绍。
这位刚过而立之年的小伙子三年前回乡创业,凭着自己的手艺,如今成了村里的创业之星。“过去一直在外面漂泊居无定所,总感觉外面的世界与我存在距离。现在回到家乡,收入不比在外打工少,最主要是心里踏实安定多了。”左春云告诉记者,三年前听说家乡搞旅游,他就下决心回来闯一番,没想到结果比预想的还要好。
“每年到井冈山的游客那么多,到黄洋界观赏的肯定不少,凭借我们村的地理位置,分流过来的游客数量大概有十分之一,加上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提高了神山的知名度,我们村的旅游肯定能火起来。”左春云一语道出自己当初回乡创业的“玄机”。
走在神山村,随处可见村民与游客热情互动的场景。村党支部书记彭展阳告诉记者,2016年来神山村旅游的人数达9万多人次,2018年翻了三倍达到27万人次。目前,这个仅有54户人家的小村落从事“农家乐”、民俗体验、采摘、旅游产品制作、土特产品销售等农户已达16家,靠旅游就为全村人均增收2000元。
彭展阳说以前村里有个顺口溜:神山是个穷地方,有女莫嫁神山郎,穿的旧衣服,吃的红薯山芋当主粮。这几年,村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也宽了,屋也亮了,村民荷包也鼓了。
与左春云一样,曾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彭德良三年前结束了自己的“流浪”生活,回到神山村。在井冈山市的指导和扶持下,他把凑借的2.2万元作为股金加入到了村里的茶叶、黄桃专业合作社,按照股东协议,头三年按本金的15%分红,第四年按本金的20%分红,第五年以后按本金的30%分红。
入股后的第一年,彭德良仅股金分红就收入3300元,加上茶叶代销提成和土地流转等等,年纯收入达4万元。“收入有保障了,还去‘流浪'干什么?!” 彭德良笑嘻嘻地说。
在彭德良的家门口,挂着“神山村绿韵茶叶专业合作社”和“井冈山红茶业有限公司神山基地”的招牌格外醒目,堂屋内的货架上整齐排放着十多种包装精美的茶叶产品和诸多当地土特产。趁着发展旅游的东风,除了销售茶叶,与彭德良一样,神山村的大多数村民还把蜂蜜、糍粑、香菇、木耳等当地特产搬上了货架,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馍馍。
2018年,神山村农户人均收入1.98万元,其中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200元,同比增长11%,村集体收入达28.5万元,实现了脱贫致富。
彭展阳介绍,以旅游扶贫为抓手,神山村引进市场主体发展神山糍粑产业、竹制品产业、精品民宿、红培拓展基地等。根据规划,神山村将与八角楼、黄洋界等红色景区景点串联起来,一起融入井冈山的全域旅游新版图,让更多的人受益。
“糍粑越打越黏,生活越过越甜。”如今,像左春云和彭德良一样返乡创业的村民越来越多,这些生力军正成为神山村源源不断的发展内生动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qaNJ20BJleJMoPM5b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