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新闻报道,美国威斯康辛州一市考虑出台新法令:孩子校园霸凌,父母将被罚款,初犯将被罚总计363美元。
目前美国多州已有类似法令:纽约州一城市父母因孩子霸凌或被监禁15日,新泽西州要求父母与孩子一起参加反霸凌课程。
近些年,校园霸凌事件屡被曝出,其程度加重和低龄化特性让人心惊。
没经历过霸凌的人很难想象,为什么一个人被欺负到宁愿自杀,也不打回去?为什么不找老师,不和父母讲?为什么有人会这么坏,是现在的学生坏了吗?
实际上,校园霸凌,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文化。它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会存在。
很多留美学生的家长,整日担心自己的孩子在赴美留学之后会受到校园霸凌的侵害。但实际上,美国在惩治校园霸凌方面十分严格。
法律
1
打击各种不服
新出台的美国反霸凌法,就是希望新法令能迫使父母参与,以阻止儿童多次欺凌他人。北托纳旺达市检察官卢克·布朗在采访中说,“我们努力要实现的,是让施暴未成年人的父母承担责任,并尝试解决问题。”
实际上,从1999年起美国就将针对校园暴力的管理彻底体系化,包括了从事前预防到事后监管追责,以及责任主体、责任行为的全面规范。
其中对于责任主体和责任行为的规定堪称事无巨细:施暴者、帮凶、围观群众、草率了事的学校、知情不报的学区协调员、拒绝配合的学生监护人全部会受到制裁。
并且,美国近年来也向部分州的学校派驻警察,警察除了维护学校秩序外,还负责督学工作。
2016新年伊始,10名在读美高的中国籍留学生,由于涉嫌欺凌同学遭到洛杉机检方起诉,而被起诉的对象,年纪最大者刚满18岁,剩下的多为未成年。
令国人震惊的除了这些学生的霸凌行为之外,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各种专有名词也让很多人颇为惊诧。“校园霸凌”、“酷刑罪”、“未成年人”、“无期徒刑”,这些名词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似乎不应该出现在同一个案件中。
而三名主犯之一的章鑫磊在审讯中多次表示自己只是负责开车,并提供了一把剪刀,从未直接动手,因此不应该被起诉。
但最终,洛杉矶波莫那高等法院宣判,章鑫磊被判入狱6年,刑满释放后驱逐出境,终生不得入境美国。
无疑,美国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惩处是非常严酷的,美国只有15个州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6-10岁不等。没有年龄限制的州不是未成年人不受刑责,而是法官可以自行根据犯罪程度进行定夺。对于未成年罪犯的唯一保护,就是可以不公开个人信息。
这一系列立法带来的成效是积极的,一项在美国医学会会刊上刊登的关于美国25个州的校园欺凌发生率与反欺凌政策之间关系的研究显示:如果所在州的反欺凌政策中至少包含一个联邦教育部反欺凌政策的要件,那么该州学生的受欺凌比率比不包含任何联邦教育部反欺凌政策要求的州下降了24%,其中,学生受网络欺凌的比例下降了20%。具备较为完善的反欺凌政策的学区,不仅欺凌发生率较低,且易受欺凌群体的自杀率也明显更低。
学校
2
严防死守第一线
记得《少年的你》里的老师么?在现实里绝不少见,尤其是中国。即使学生座位被倒满墨水,他们也只愿意承认这是个玩笑。
高中是一个非常紧张且封闭的环境,这种环境也是滋长校园霸凌的温床,而老师一般会以“不要耽误学习”蒙混过去。
但是在美国的校园,你会发现明显的差异。
学校对校园霸凌行为采取零容忍政策。联邦政府规定,学校必须给孩子们提供举报霸凌事件的有效渠道。美国所有校园都有防校园欺凌委员会,本着“尊重所有人”的思想教育孩子。学生和学生家长都可以匿名举报欺凌行为并且有人专门处理。
在学校的官网也有详细的关于反校园欺凌的活动。所有反欺凌的内容既没有对欺凌者贴“坏学生”的身份标签,也没有给受欺凌的对象冠以“弱小”、“老实”这种字眼,而是一直在向学生们传达一种思想:“尊重所有人”。
而教职员工一旦发现这类霸凌行为必须举报;学校对被举报的霸凌事件必须进行调查;学校须对欺负他人者采取积极干预措施,轻者口头警告,如比较严重者开除学籍。
被霸凌者
3
——自我救赎才是真的救赎
解决校园霸凌问题,只依靠法律和学校就可以么?
还需要受害人团结霸凌者以外的其他成员,对霸凌者予以反击。
反击是什么意思?难道只是“被欺负了,你就打回去啊”、“如果你对他们硬气几次,他们就知道厉害了”?
但很遗憾,即使有个别人靠这个办法成功脱离苦海,打回去也仍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法。
打回去的后果,是要面临更猛烈的报复。对199名儿童的跟踪调查,选择打回去的孩子比其他孩子,会面对更持续的报复。
不过对208名被霸凌者的追踪研究发现,其中72%都在两年内脱离霸凌。根据他们自己的说法,交到新朋友是他们不被欺负的重要原因。
正如《少年的你》中,当陈念受到校园霸凌的时候,小北闯入了她的生活,因为想救下同样被欺负的小北,他们相识了。相似的灵魂总会相遇,后面小北保护陈念之后,她的人生照进了阳光。
这样的感情,是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孤独无助、无路可退的境遇中仅剩的温存与信任。
是看似无人问津、冷漠无情世界中最温暖和闪亮的花火。
予以校园霸凌最好的反击,就是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起对抗命运,自我救赎。
家长
4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如果是你自己的孩子遭遇了校园霸凌,你会怎么做?
我一点也不怀疑,大多数的家长会立马撸起袖子,要去找学校和“霸凌者”的家长算账,为自己的孩子讨回公道。
事实上,也不乏一些怕事的家长,标榜自己是老实人,其实就是懦弱。
他们总会教导孩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求孩子:
“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为啥小混蛋不欺负别人,专门欺负你?”
事实上:通常家长越怕事,孩子就越自卑。
越是自卑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越容易被嘲笑和欺凌。如此这般,恶性循环。
《少年的你》中,陈念的妈妈因为售卖三无产品,导致欠下很多外债,不得已之下,陈念的妈妈只能选择出去躲躲风头,临走之前还说“你是小孩子,他们不会拿你怎么样。”
很多人总说:要教会孩子像校园霸凌说“不”!
但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陈念,她还有向霸凌说“不”的能力吗?
陈念受了委屈,只能往肚子里咽,这样的父母反而让孩子成为了自己依靠。
因此,在家长呼吁社会关注校园霸凌的时候,首先要反思自己:
我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我教会了孩子什么?
我让孩子学会了什么?
除此之外,家长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NO.1
“你被欺负了,不是你的错”
和国内家长不同,北美家长在霸凌事件后,第一件事并不是讨回公道,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以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受影响。
因为此时大多数孩子正处于心灵最脆弱的阶段,父母的安慰,正是稳定军心的“定心丸”,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仍然是值得被爱的。这对于重建他们的自尊自信很有帮助。
当孩子们遭遇校园霸凌,家长们就应该用行动坚定的告诉他们:
就算全世界与你为敌,爸爸妈妈也站在你这一边。
NO.2
平时就为孩子打好“反霸凌”预防针
这一条的意思是,平时就要随时保持警惕,要让孩子建立一种“永远都全心全意的保护自己的姿态”。
预防,永远比事后补救有效。
在村上春树的小说《1Q84》里就有这么一个情节:
青豆是一名体育聚乐部的女教练,专门教授女子防身术。有一位70岁左右的老夫人对青豆说:
“在我这个年纪,恐怕也没什么学防身术的必要。”
而青豆爽快的回答说:
“这并不是年龄的问题,而是人生态度的问题。重要的是永远维持一种认真保护自己的姿态。如果一味地只是遭受攻击不反抗,我们就只能止步不前。慢性的无力感是会腐蚀人的。”
面对霸凌也是同样的道理。孩子有必要知道,这世界不总是友好的。
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孩子若是真的遇上了霸凌事件就不会手足无措,任人宰割。
少年别怕,光越是明亮,影子越是黑暗。不管前路如何,你所走过的每一段路,都将有我们所有人的身影陪伴。
你保护世界,我们都愿保护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