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柱屋,又名斯盛居,是斯氏古民居建筑群中规模最宏大的台门,当地人又称对面新屋,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东白湖镇斯宅村(原属于螽斯畈自然村),建于清代嘉庆年间,为当地巨富斯元儒的住宅。
千柱屋
千柱屋,因屋有千柱而得名。由里人斯元儒建造。斯元儒(1753-1832),字翼圣。太学生,议叙登仕郎。道光二年(1822)七十岁,旌“五世同堂”。道光间建县试考棚,输二千金。奉旨准建“乐善好施坊”。千柱屋现为斯姓后裔居住。
清朝嘉庆年间,农家子弟斯元儒从西施故里诸暨出发,迈上了寻找富裕的旅途。像他这样怀揣着梦想走出山坳的很多,许多人不过是解决了温饱而已,而他却带着千万两银子荣归故里。斯元儒回来的首个大动作就是建筑千柱屋,将一座巨宅里弄出121间楼屋,1322根柱子。走遍千柱屋的每一个角落,可以“晴不见日,雨不湿鞋”,后人将千柱屋视作清代江南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大型宗族建筑。
千柱屋·立柱
其实,斯元儒的生意经一点也不神秘,先是将山里的茶叶、桐油、杉木运到无锡太湖一带卖,然后再涉足其他行业,将生意做大。斯元儒花钱盖千柱屋,将富豪大家的排场发挥到令乡人瞠目结舌的地步,说明他是追求世俗荣耀的商人。
然而,他又是一个深明大义、乐善好施的慈善家。有一年,诸暨闹灾荒,斯元儒个人就捐了两万两银子;后来诸暨要修建举人赶考的考试棚,他又率先捐了两千两银子。也难怪连道光皇帝都要钦赐匾额表彰他:“活十万户饥民不让义田种德,庇廿四乡学士允称广厦树功。”为富最怕不仁。有了仁义,这斯家的兴旺发达就是可持续的。
千柱屋院落
千柱屋分布5条纵轴线,3条横轴线,为庭院式组群布局。坐南朝北,通面宽124米,纵进深60米,总占地面积约7400余平方米。各纵轴线北端均设重檐式门楼,共5座,全系青石、砖雕制作,镌刻人物、山水图案,皆形象生动逼真,极其精美。其实,千柱屋的造作是颇讲究的。它正面有五扇大门,居中一扇最为高大,嵌着青石凿成的“于斯为盛”四个篆体字。
五扇门厢均用青石打制而成,门楣上方有丰富的砖雕装饰,或人物,或花卉,或动物,无不生动细腻。环宅的四面高墙,还有几十扇青石透雕的花窗,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宅内门窗,梁桁,亦多是精雕细刻。木雕不宜用杉木,这恐怕就是千柱屋子用杂木的缘由了。
千柱屋古建群
山野里的豪宅大院依山面溪而立,黛瓦粉墙,气势恢弘。整座建筑以正厅为中轴线,两侧分置8个四合院,辟10个大天井,36个小天井。各院之间以檐廊连接沟通,每个家庭相对独立,却又以长廊相连,互不隔离。
古宅所有室内的地面,都用“三合土”铺浇,其牢固程度丝毫不逊于当今的水泥地面,至今保存完好。建筑中各通道的过间门道,都配有精致的门套,其上精雕各种山水、人物、花卉等图案,实属罕见。
千柱屋房屋内设
整座巨宅廊柱林立,门户重重,廊檐环绕,玲珑剔透,浑然一体。防火、防盗、通风、采光、排水系统鄀设计得极为合理。在八个四合院内,分别为斯元儒的四个儿子即霖槐、霖棣、霖楚、霖株所居住。各院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贯通,充分体现了古人为大家族和睦相处而刻意营造的氛围,也反映了我国清代社会生活中的伦理宗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