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就等于失业?大学生就业难吗?很多企业为何招聘不到人?

2019-11-24   冷丝说人文教育

文|冷丝

栏目|大学专业和就业

近几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不断凸显。

因为家庭原因,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生存压力小、求职动力不足,所以,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盲目追求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的现象就产生了:就业市场上“有业无人就”;理想的岗位又由于自身就业能力不足而无力胜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企业却招聘不到想要的人。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企业招聘难,这样的现象经常同步发生。

不得不说,即使是很多名校,平时的教学内容很少能够直接用于工作之中,一名大学生,成绩优秀不一定有能力,有能力不一定成绩好,而有能力又优秀的少之又少。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既然是企业,它们当然以营利为主,且有管理者不可能给大学毕业生太多的适应时间,如果做得不好,能力不足,肯定会被淘汰。

这也就导致出现这样一个看起来有点让人抓狂的现象: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各大企业长期缺人,常年处于招聘状态。

这样的现状直接影响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这也就出现一大批大学生毕业难找工作的现象,最终形成了大学就业难的现象。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不能成为一纸空谈。

冷丝认为,根据往届生的就业经验,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至少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进入大学校园,大学生就应当开始做好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提前做好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结合自己将来意向岗位的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提高个人的各项能力。

这些话和道理,讲起来很容易,被贯彻落实却很难,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适应校园生活,所谓的职业规划根本就不在自己的计划之内。

所以,高校管理者要尽早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要尽量让学生做到持续性、长期性和可评估性,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兴趣,避免从众和盲目求大。

第二,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真正落实到位并非易事。

社会实践是个人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许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重点考察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在安排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时要建立严格的企业审核制度,与优质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机会,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身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第三,高校也要积极调整培养目标和模式。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高校培养模式的确定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多开展模拟招聘、沙盘模拟等实践性强的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四,大学毕业生要适当、适时调整就业目标,要求不要太高。

很少有人是这样的工作经历:一就业就一辈子从事这个工作,一辈子在一个单位干下去,一直到退休。

所以,“先就业再谋求发展”这样的观念不是简单说说而已,应当贯彻在个人的行动之中。

还有一个很多人并不注意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后的适应性。

当今企业对就业者的就业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首先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就是对职业工作的适应能力,“良好的适应能力意味着一个人的成功”,这也说明了职业适应的重要性。

影响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大类,毕业生个体层面,指毕业生态度;用人单位层面,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完善程度;高校层面,指学校是否经常开展职业适应性方面的活动。

在了解了应届毕业生职业适应的影响因素之后,冷丝认为,相对应的改善策略有这几个方面:

毕业生个人方面,毕业生在工作中应端正态度;用人单位层面,用人单位应在毕业生刚入职时就对其进行完整规范有效的培训,入职后完善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高校层面,学校应积极开展与职业适应性有关的活动,还要提升就业指导的质量。

总之吧,冷丝认为,大学毕业生,你要找到一份工作,自食其力之后,你才能有今后的发展,才会有未来的人生,否则,一切免谈,或者说一切都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