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黎河
“华龙一号”是什么?
它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创新成果。今年三月,“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标志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然而,这个几代核电人数十年磨一剑,实现梦想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幸运的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鹿鸣影业制作,中核集团、曲江影视、美霖文化联合出品,郑业成、刘芮麟、李兰迪、郭晓东、海一天、杨童舒实力演员联袂出演的电视剧《硬核时代》即将诞生!
这部作品聚焦“华龙一号”的诞生过程,讲述几代核工业人面临西方国家各种“卡脖子”的情况,努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中国拥有自己的世界一流核电站”的强国梦故事。
时代变迁的创新表达,
有厚度才更入人心
“华龙一号”的成功并非偶然,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长期奋斗。在耗时三十余年的研发过程中,中国核电人们每次刚获得突破,就会碰到新的困境。而这些真实的历史困境,在电视剧中,被一一呈现。
从叶家明、林天诚、陆云铮等第二代核工业人,到林奇、叶启辰、孟晓薇等第三代核工业人,他们或对“两弹一星”精神的感悟很深,被老一辈核工业人的精神深深感染,对核电发展的速度有近乎狂热的急迫;或经历信仰磨砺、涅槃重生的过程。一代又一代,通过一次次技术难关突破,才有了如今的“华龙一号”。
电视剧《硬核时代》通过具象化手段,再现了新时代核工业人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历程,为时代精神在这个特殊领域的发扬作了全面地诠释,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核事业人物,用扣人心弦的故事讲述了中华民族的硬核“中国梦”。
讲好“国家名片”的故事,
细节必不可少
事实上,电视剧《硬核时代》的拍摄过程也是难点重重。从上世纪80年代到今天,剧情时间跨度大、实地取景地方多。剧组要如何才能在90天内,拍摄200多个场景,在视觉上展现史诗般的历程?
面对诸多困难,《硬核时代》剧组力图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正如美术指导许可所言,“我们所追求的应是融入剧作情境中、追求人物质感的真实体验。”
当然,仅仅是精品化的置景还远远不够。为了歌颂我国核工业发展路上的科学家工程师们,《硬核时代》不同以往传统主旋律剧集的高大上叙事方式,创作者选择了这个群体中平凡而又伟大的普通工作者,并将核工业人这个群体不为人知的无私奉献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第二代核电人中,叶家明没放弃对核事业的追求;林天诚性格急躁、偏激,在背负骂名中陷入反思;陆云铮不仅工作中毫不含糊,生活中也心思细腻耐心引导晚辈。第三代核电人中林奇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爱挑战权威,从不肯认输;叶启辰学习努力认真,做事一丝不苟;孟晓薇要当“黄金人”是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可以说,剧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生动、鲜活,尤其是对主要人物进行了立体化呈现,以此记叙核工业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社会心态和不断挑战的平常人生。
总的来说,《硬核时代》一方面借助直观、生动的审美影像反映核工业人用青春、汗水与梦想书写的精彩故事,表现我国核电事业在逐梦路上树立起的一座座丰碑,并成为“大国崛起”的艺术剪影和历史见证;另一方面也通过对特定议题的丰富书写,从而对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这种意义上,作为首部核工业题材作品,《硬核时代》不仅在全景式展现中国核电事业的风采方面具有开创性的审美价值,就其对时代的深刻关照而言,它或将具有超越题材本身的丰富意义和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