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名将贺若弼:太过居功自傲,会是什么下场?

2022-07-09     历史新视角

原标题:隋朝名将贺若弼:太过居功自傲,会是什么下场?

隋朝发动讨伐陈国的征战中,时任吴州总管的贺若弼也是其中一员大将。在陈后主仍在庆贺新年的欢乐气氛中沉浸时,贺若弼已经带领大军渡过长江。非常具有作战经验和谋略的他,巧用战术,一举击溃陈国军队主力,生擒陈国大将萧摩柯,一时风光无两。

在讨伐陈国时,贺若弼可谓是非常精通心理学,展现出了别具一格的战术与谋略。他是怎么做的呢?首先展现在渡江作战的方法策略上。

由于要过河嘛,肯定要有战船先行。战船要怎样悄悄渡江才不会引起敌军的注意呢?贺若弼想到一个非常能麻痹敌军的方法。他首先将军中无力的老马卖掉,然后购买了大量陈朝的船只,并且把这些船藏匿,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使用。其次,他又搜集了几十艘破旧的船只,摆在河边明显的地方。当陈国派人来刺探情报时,就误以为这些破船只便是隋朝的战船,于是认为隋朝是水军装备太差,根本就没有什么战斗力可言。

之后,他还想到了非常绝妙的一招,那就是沿江防护的士兵每次换防都聚集一次。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幕场景,每次夜幕降临,江边士兵换防之时,隋朝军队旌旗蔽日,大军集结,陈国军队一开始看到非常慌,以为对方要发动突袭,于是立马集结军队,准备迎战,准备好之后才知道虚惊一场,原来隋军只是换防。

这样几次三番下来,陈国军队对此行为逐渐习以为常,戒备也越来越松懈。于是,当隋军真的聚集大军发动突袭的时候,陈国军队一定还以为那只是一次普通的换防。

此外,贺若弼在率领和管理军队方面,也有着绝对严谨和纪律严明的风格。有一次,军队有个士兵在坊间买酒,没给够钱引发了纠纷,双方吵起来了。虽然本来是个极小的事,但军队和百姓发生纠纷,又容易造成极坏的影响。贺若弼得知此事,也是为了严肃军纪,当即下达军令,将该士兵斩首示众。这样一来,军中士兵无一不敬畏,百姓也都很佩服。

在对待俘虏方面,贺若弼也展现出了卓越军事家的智慧。前期俘获了将近六千多陈国的官兵,在战俘们以为自己必将走投无路时,贺若弼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不仅如此,还给他们每个人发放回家的路费,但放他们走之前,也给每个人布置了个任务,那就是在回家路上,要沿途分发隋文帝的敕书。

这个办法简直是别出心裁,令人出乎意料。可以想象,六千多的俘虏在各自回家的路上,一边走一边宣传隋文帝的英明和让人投降的消息,其他人听了难免不战战兢兢,最后不是望风而逃,就是直接投降了。

还有在持续讨伐陈朝的过程中,贺若弼以其战术和谋略,击溃了陈朝军队主力,同时也生擒了陈朝一名大将,萧摩柯。

由上可见,在军事战争方面,贺若弼绝对是个不可多得的帅才。

所以,当讨伐陈国一事告一段落,贺若弼也因其功勋得到了应有的奖赏。归朝后,隋文帝封其右武侯大将军,又封上柱国,进爵宋国公。为了表示对他的厚爱,隋文帝还把陈叔宝的妹妹赐给贺若弼做妾。

然而,他之后的表现就有点太“没分寸”,实在是有些“拎不清”了。或许是确实他的功劳比较大,但身为臣子,他并没有认清自己的定位,反而自恃功高,常常凌驾于群臣之上,还以宰相自诩。当身边的杨素升官时,他自己还停留在原地,内心的怨怼和不满就毫不修饰地展现出来。

有一次隋文帝召见他并责问:“你总说高颍、杨素是酒囊饭袋,他们都是我所重用之人,你这是什么意思?”

贺若弼解释说:“高颍是我的老朋友了,杨素是我的舅子,是因为我们太熟了,所以才这样说。”话虽如此,但仍然免不了别人心有芥蒂。当时朝堂上的大臣公卿都认为他的怨气太重,希望能对他处以死刑。隋文帝也考虑到他的恶劣影响,但想到他的功劳,就只将他贬为庶人平民。后来,贺若弼得以恢复爵位,但隋文帝已经不再重用他。

后来,到了隋炀帝即位后,本来就不讨喜的贺若弼,就更加被疏远了。因为杨广接纳突厥可汗制造了一个可容纳千人的大帐篷,贺若弼与高颍等人私下议论,认为这太奢侈,结果被人听了进去,给杨广打了小报告。最后,杨广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们都赐死。

当自恃功高成为常态,自己的内心也会被麻痹。当功高自傲成为常态,危险的信号也会随之响起。贺若弼有一身的本领和智慧,却因为太过自命不凡,而心生太多怨怼,这样不仅不讨喜,反而会给自己惹来祸端。

参考资料:《大隋王朝》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fd1c8fe8c76417d128ff85606671a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