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一个小镇这样抗疫
新场抗疫先锋榜(12)
这位自嘲“干活绝对没问题、死记死背学习啥可不行”的姑娘,说起本轮疫情发生以来的整个经历,几乎很精准地记得每个时间点。
王雷,1987年出生,“二宝”妈妈,新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劳务派遣人员,2017年以来负责石笋居民区公共卫生相关工作。
疫情发生后,王雷迅速成为石笋居委会青年志愿者队伍的一员,“我几乎没有任何反应时间,就是大家常说的不加思索吧,觉得肯定必须上呀!我从2014年开始就和防保工作打交道,志愿者可不分‘编内’还是‘编外’,这就是我的‘战场’。”
每根管子都需要耗费个把小时
3月29日,整个白天我就忙着带领采样医生把28日在镇成人学校采样点上10人混检出现异常的那几个“管”,逐个完成单人单管复检。
对于异常管,必须一个个对照身份信息,查清门牌号和联系方式,打电话,联系上门采样。
因为当时全镇都还没有封控,不是按小区组织采样的,所以1个异常管少则涉及分布在两三个不同居村的人,多则涉及四五个居村。
医生不是本镇的,我必须带路一家家找上门,平时我只对口石笋居委,仗着自己娘家住在新西村,对老新场地区的街巷还算熟,手里揣着一把地址,马不停蹄地赶路。
那天晚上六点多,刚回坦直社区的家,准备吃晚饭,接到电话了,还有异常混采管子需复查,我匆忙整理洗漱用品和换洗衣服,立刻赶回居委会。
那天之后就没有回过坦直自己家了。
两个孩子,儿子上两年级,女儿上初二,只能由他(她)爸爸和奶奶照顾。我自己呢,过段时间就把脏衣服扔娘家,辛苦妈妈帮忙洗干净,再拿回居委会驻地替换。
40多天里
总共协助了20多批次核酸采样
从3月28日至今,40多天里,我总共协助了20多批次的核酸采样,有做全员的,有做重点人群的。
每次全员核酸筛查的具体开采时间,无法提前确定。因为要等着支援采样的医护到位,有时候是市里调配的、有时候是外省增援的,他们非常辛苦,我们点位志愿者尽量做好充分准备,帮助减少现场采样时间,也降低居民风险。
即便这样,有时候还会出状况。
印象最深的是4月9日,傍晚四点半开采,半夜十一点还结束不了。那天晚上我又困又睡不好,第二天再继续作战。
而且每次“大白服”穿上身就必须坚持四五个小时、甚至六七个小时连续作战,以致后来看到‘大白服’就发怵,实在太闷热了。
毕竟我对专业防保太清楚了,出没在高风险环境,“大白服”就是自己标配防护装备。
最感动的是居民“老爷叔”帮着一起喊楼
因为3月30日出现阳性病例,王雷和搭档妹妹负责石笋一村主片区49个楼栋。
在长达10多天的时间里按照“居民不动、‘大白’动”的原则,由志愿者设立户外临时采样点,逐栋把居民叫出楼栋口就近采样。
“我们发明的词叫‘喊楼’,一圈喊下来,到后来真的是喊破嗓子了。特别感动小区里有位‘老爷叔’志愿者,主动帮我们喊,一问他是1954年出生的,年纪不轻了,还这么给力。男的中气足,吼上一嗓子,效果好多了。”
而王雷自己的任务,则由“喊楼”升级到“跑楼”,她还负责协助对居民区范围内封控楼栋、出院出舱人员单独上门采样。
“上门时除了协助扫码,还要协助做好严格的环境消毒。”石笋居民区石笋二村、新艺路(双号)别墅区等封控范围的居民户,也都由王雷负责协助采样人员上门。
“有次从新艺路出来,路灯很暗,有只黑狗叫得特别凶。我们加快速度‘逃’出来,非常狼狈。”
疫情真是考验人
逼着成功解锁新技能
用王雷的话来说,核酸抗原检测和物资接运发放,那就是志愿者最基本的功课。
有时候上午刚忙完一场全员核酸检测大战,没顾上吃饭就接到通知,物资来了!
最不敢耽搁的是蔬菜类,天气热,接运分发必须速战速决。
一般先用大车运到小区门口,接下来就靠我们自己想办法用三轮车一趟趟运到各个楼栋口。我和搭档妹妹联络的这片每个楼栋少则10户、多则18户,遇到发放体积大的“泡货”,来来回回要跑好几趟。
我居然无师自通学会了骑三轮车,现在已经是熟练工。
到现在,王雷和搭档妹妹不仅圆满完成了分管片区政府下拨物资的发放,还把社会慈善捐赠的礼包为高龄孤寡独居老人一一送上门。
志愿者小伙伴说王雷还真能“逼”出来,为了带着医生赶时间上门做封控户核酸采样,当时只有辆手排档“五菱”可就地利用,平时开惯自动档小车的她居然迅速“温习”手势,妥妥带着医生出门完成任务。
我们是个彼此温暖关心的战斗团队
王雷始终“强调”,在石笋居委会,和她这样每天一度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的青年志愿者还有很多。
镇“河长办”下沉支持的志愿者潘照君、陆伟强、唐克强、姜伟、陈思圆他们五人小组,每天四、五点要从单位办公室赶来,大家都必须为了当天清晨的全员核酸筛查提前准备。
最初十几天他们根本没有热水洗漱,据说男同胞为了把唯一的办公室留给女同胞,干脆蜷在自己的车后座将就睡觉。至少我们几个还在居委会会议室挤住下来了。
大家还彼此切磋共享各种可以指引现场提速、提高工作效率的技能,徐菊芬姐姐擅长设计表格,她自告奋勇负责各类制表,便于我们记录汇总抗原发放、物资发放的数据。
最令王雷觉得“欢乐”的是,“那天实在觉得太累,叹口气说要靠‘吃人参’才能撑下来了,没想到第二天神奇地出现了人参粉,原来是徐立力书记翻出了‘私藏’给大家加油。”
“王雷”们,
吹响守沪者的集结号
而在石笋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立力看来,“像王雷这样拿着编外人员有限的收入,非常时期以责无旁贷的勇气参与抗疫服务的编内志愿者,是我们一致认同的正能量。”
据他介绍,随着疫情蔓延,社区提级管理后,主要采取硬隔离方式实施管控。王雷和石笋居民区这支由市、区、镇不同单位下沉干部和党员志愿者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共有170人左右,他们投身于居民区抗疫工作的各个关键岗位:设卡截源,居民保供,防疫科普,心理疏导等等。
尤其是在打响大上海保卫战斗的当下,围绕进一步加强社会面管控和居民生活保障的新要求。
他们积极探寻网格化治理新模式“三不漏”,即:针对社区租房户多、外来人口多的实际情况,通过电话沟通、入户了解、动态管理、精准到户、精准到人,确保排查管控“不漏一楼、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他们还坚持对居家隔离人员落实“三到位”制度,即:每天电话回访,掌握动态信息;提供针对性贴心服务,解决生活所需。
王雷和她的志愿者伙伴们,在上海疫情防控决战决胜的最关键时刻,用青春热血和朴素情怀吹响了守沪者集结号。
做好个人防护
疫情终会结束
加油上海
来源:浦东新区新场镇疫情防控下沉干部临时党委工作动态(编者:唐琼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