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 新县传统技艺——毛铺小烟

2019-07-16   新县网

娃子,回家吃饭喽

一声沧桑却有力的声音,穿过风扑进耳中,那是爷爷在门口喊着贪玩的我。

扭头看向他,一根标志性的铜制烟杆夹在手中,两片薄薄的嘴唇发出“啧啧”的声音,双眉微展,然后一缕青烟释出,透过青色的烟火,爷爷黝黑的脸庞清晰的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知道家中芳香的饭菜正在等着我。

烟袋

这是我对爷爷的记忆,也是对新县那些老人的记忆,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便是那一杆烟,午后傍晚、田间树下、河边劳作……上了年纪的老人围坐一起,讨论你家收成,谈起我家生活,时不时的砸吧两口,一天的劳累也就在那青烟飘起时随风逝去。

后来才知道,那杆烟,有着一个别致的名字——毛铺小烟。

晾晒烟叶

将晒好的烟叶喷少许水和油,拌均匀以加潮回软

“毛铺小烟”(也称手工牛耳朵烟)种植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

当时烟草从福建沿海传入中原地区,新县周河乡毛氏兄弟从湖北带回烟草种子在家乡毛铺村进行种植,由于栽培技术精良、做工精细、加之汉潢古道上来往客商的传送,使得毛铺小烟在豫南鄂东及沪浙一带闻名遐迩。民国初(1912年前后),吸食烟草的人越来越多,而手工牛耳朵烟物美价廉,烟味纯正,所以受到众多烟民的亲睐。

1946年前后,手工牛耳朵烟的种植传播达到一次高峰,当时周河乡毛铺村500多户居民有90%以上都吸食牛耳朵烟,烟袋成为人们出行的必备品。

将湿润回软的烟叶放在压烟板上,用绳子、压杠压成板状

切烟叶

毛铺小烟烟丝长如挂面,细似头发,色泽黄金,以烟丝金黄润泽,味道清香绵长著称,坊间有“毛铺小烟赛中华”之说

手工牛耳朵烟都是烟农请当地的烟匠来制作的。新县牛耳朵烟的美名得以传播和发展,制烟的烟匠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牛耳朵烟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大量减少,如今新县的制烟匠也减少至两三人,许多从事制烟的手艺人都早已转行或退出制烟行业,仅存的几位制烟匠每年最多也只能做出三四十架烟了。

将烟叶切成与烟榨相适应的条状

将切好的烟叶放入烟榨中,用木楔楔紧

该技艺至今约有400多年传承历史,同豫南地区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豫南地区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民间文化传统的体现。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能够掌握该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可那丝丝缕缕的青烟仍然飘在每个新县人的记忆里,那是儿时的欢乐,更是历史文化的传承。

用烟刨进行刨丝

把刨好的烟丝揉开(发开)

包装烟丝


(图:山旮沓人 文:轩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