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时期牺牲最多的兵种,入伍就有牺牲的可能,为国家建设愿捐躯

2023-12-28     八月未完

原标题:和平时期牺牲最多的兵种,入伍就有牺牲的可能,为国家建设愿捐躯

在战争时期,士兵是保家卫国的战士,是防御家乡的堡垒,是守卫人民的盾牌。

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之上,生命就像是被丢进了冰冷而又残酷的绞肉机中一般,瞬间就会被摧残、瓦解。

所以,在战争时期,士兵的牺牲总是如同大浪淘沙一般席卷而至,不分人群、不分兵种。

那么,在远离战争的和平时期,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又会有着怎样的奉献与牺牲?又是哪个兵种最为危险呢?

解放军

功劳卓著的铁道兵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

1956年,由赵明执导、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秦怡、曹慧渠等主演的剧情片《铁道游击队》在全国各地的电影院上映。

此片的主要剧情,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一支位于山东临城枣庄的铁道游击队,在大队长刘洪、政委李正的带领下,活跃在铁路线上,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斗争的故事。

而抗日战争时期的铁道游击队,正是已经消失了数十年的兵种“铁道兵”的前身。

铁道游击队

对于如今的人们,“铁道兵”一词已经是十分陌生了,可对于新中国的建设,这个兵种所贡献的力量,却从来不逊色于任何人。

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由于刚刚经历了几十年的战火,放眼望去,祖国大地满目疮痍,到处都是断壁残垣,一切都是百废待兴的景象。

这个时候,想要发展,就必须要首先改善国家的交通情况。于是,铁路建设,就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铁道兵”遍布着全国各地,在荒山野岭之间到处穿梭,为国家的铁路建设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铁道兵

他们修建的铁路,从祖国的南边到北边,从东边到西边。绵延上万公里,构筑成祖国交通大动脉。

不论是如今的“绿皮”,还是飞速发展的“高铁”,其中都离不开这些人的贡献。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修建铁路的同时,“铁道兵”也在承受着许多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和考验。

其背后,也付出过令人想象不到的巨大牺牲...

铁道兵

“铁道兵”的由来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并没有正式的“铁道兵”。这支部队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解放战争时期。

虽然说抗日时期,在我党的宣传领导之下,许多地区都出现了铁道游击队,配合着当地的八路军部队来对日本鬼子进行战术上的袭击和骚扰。

但是其本质上,仍然是属于武装部队,并不具有建筑建设的这种特殊职能。

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铁道兵”真正的前身才开始出现。

抗日战争后期,在日本军队节节败退之下,八路军、新四军,配合着当地的民兵武装部队,成功挺进东北地区。

抗日时期的铁道游击队

在给予盘踞在此地的日本鬼子严厉打击的同时,也开始在此地发展群众力量。

1945年10月31日,在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和八路军为主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北人民自治军”。

当时虽然说已经打跑了日本鬼子,但是,在东北地区,仍然存在着大量的反动势力和土匪武装,这些人给东北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也给我军对于地方的管辖和安置带去了极大的威胁和考验。

在接连几次的战斗之中,这些反动势力被我军打得落花流水,四处逃窜。

眼看正面相遇难以击败我军,敌人就又将目标瞄准在了我军的后勤运输部队上。

这些反动势力发动的几次突然袭击,让我军后勤辎重付出了一定的损失。

那个时候,后勤运输主要依靠铁路。所以,为了保护铁道安全,1945年12月20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成立了专门负责铁路运输防御的

“东北护路军”。

图片来自网络

这便是“铁道兵”最初建立的模样。

半年之后,解放战争爆发,东北大地成为了双方争夺的一大核心。

随着战争的演变和发展,保护铁路运输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铁道也经常发生受到攻击之后损坏、损毁的情况。

为了及时对其进行修复,我军开始招募大量的铁路技术工人,将其编入后勤支援部队。

图片来自网络

“护路军”的规模也随之越来越大。

1948年7月,解放战争来到最后阶段,东北战场的局势也已经趋于稳定。

这个时候,由于在战争中意识到保护铁路的重要性,“东野”在原先“东北人民自治军护路军”的基础上,又为其补入了许多铁路相关方面的工人、干部、专家,将其组成了专门的铁道纵队。

“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把铁路修到哪里!”

铁道兵

在解放战争的后半段,这支铁道部队,跟随着前线的战斗部队,一路南下,为前线战士们的物资运送、后勤保障、交通联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

短短的两年时间内,“铁道部队”就在华北、华中、东北、还有西南地区,修建了总长1600多公里的铁路。

除此之外,还架设并修复了970个跨江、跨河桥梁、修通了连接全国解放区各大战略要地的15条铁路干线。

图片来自网络

这大大推进了解放战争的进程,使得战事得以尽早的结束,胜利能够早一些到来。

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铁道部队”的规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开始以“师”为单位,出现在各大战区当中。

从这个时候起,“铁道兵”这种正式兵种,开始初具规模。

图片来自网络

正式形成兵种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在党中央的一声令下,几十万志愿军,迈着坚定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其中,也不乏这支已经拥有了数万兵力的“铁道部队”的身影。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铁道部队”的战士们,顶着风霜、冒着严寒,为志愿军抢桥修路,让志愿军的后勤保障工作和突击能力,可以与工业能力强大的“联合国军”去对抗。

再一次帮助战士们赢得了又一场战争的胜利。

1953年9月,从抗美援朝战场上下来以后,“铁道兵团”迎来了一次重要的改编。

经过中央军委的慎重考虑,一致决定,将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与志愿军6个铁道工程师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同时撤销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的番号。

铁道兵

这标志着,从这一刻起,新中国又迎来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新兵种——“铁道兵”。

在“铁道兵”正式组建以后,由于一时之间还没有商定好统一的领导机构,所以先是由中央军委直接管理。

到了1954年3月5日,中央正式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领导机构”,随后将铁道兵交于直属的领导机构进行管辖。

和平时期最危险的兵种

在“铁道兵”刚刚成立的时候,中央就明确了兵种的职责。

“铁道兵”属于解放军当中的一个特殊的工程技术兵种。其主要负责的任务,分为“战时”和和平时期两种。

在打仗的时候,铁道兵的任务包括保障前线作战部队的物资运输、对于战区受到损耗的铁路进行抢修、保障军队的机动能力,以及对需要的战略建筑进行“抢建”。

学习中的战士们

而在和平时期,铁道兵的主要任务是投身于国家工业的工程建设(其中包括路、隧道、桥梁、建筑、舟桥、通信),以及对这些工程的后勤保障工作。

在兵种扩建的最为完善的时候,全国的“铁道兵”超过了50万人,扩编部队超过了15个整编师。

除此之外,还有专门的铁道兵培训学校以及为其服务的文化提升学校。

在之后的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里,铁道兵战士们,上山下海,出没在全国各处荒凉的角落之中,冒着风霜雨雪、烈日高温,日复一日地为国家的建设事业挥洒着自己的汗水。

在那个技术相对匮乏的年代,好多地区,都需要人为开拓。

在荒山野岭之间修建道路,会遇到各种猛兽、毒虫、山洪、泥石流等许多不为人知的危险。

图片来自网络

在江河之上建造桥梁,又要面临可能会掉入湍急的流水之中被冲走的可能。

还有在酷热的戈壁滩中忍受高温,在冰冷的雪地中忍受严寒。

这一重接着一重的危险,也让“铁道兵”在那段时间里,成为了和平时期最为危险的兵种。

根据相关调查,在“铁道兵”存在的31年时间里,一共有数千战士牺牲在了为祖国建设的道路上,有超过两万名战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许多“铁道兵”战士,在正式入伍之前,都会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

这种伟大的精神,实在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图片来自网络

默默奉献,不求功名

1982年,为了削减军费、精简部队、完成现代化强军目标,同时也是根据国家需求,将军备裁减到与国家安全相适应的限度,并且推动“改革开放”顺利进行,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发展。

经过中央军委的一致讨论,决定实行新中国的第七次大裁军。

而这次裁军的主要目标,就是对“铁道兵”进行裁撤。

在为期两年的裁撤任务之中,数十万的“铁道兵”,退伍的退伍、转业的转业,告别了这个存在了整整31年的大家庭。

而接替它的,则是国家成立的专业职能部门——

铁道部。

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铁道部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创建过,但是那个时候受限于时代和技术以及运营等各个方面的限制,并没有形成一个真正完整的部门。

大多数时候,都是与交通部联合进行工作。

一直到了“改革开放”的国策开始实行,在“铁道兵”的发展之下,国家的铁路工程技术也逐渐趋于成熟,这个时候,也正是到了铁道部成立的成熟时期。

而由于原先“铁道兵”部队之中的大多数专业技术人才,都转到了铁道部,所以,这也让这个特殊的技术部门能够快速运转起来。

现如今,“铁道兵”早已经成为了过往,但是,这些历经磨难、饱经风霜的战士们所做出的贡献,却仍旧深深地刻在祖国的山河之中。

历史终将留下他们光辉的一面,所有的牺牲和奉献,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只会伴随着永恒的精神和信念所存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d5d69ea4785338422ec92ef33b98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