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解构主义的小丑,与时俱进地成了时代偶像

2022-07-15   晴天记忆生活

原标题:源于解构主义的小丑,与时俱进地成了时代偶像

对于喜欢电影,喜欢小丑的观众来说,最近的DC漫改剧《小丑》是一件重大的事情。

在国内在没有引进和上映的情况下,豆瓣上的评分就已经高达9.0,标注想看的人超14万!

在这背后,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缘由,致使小丑作为一个通俗意义上的反派,成为这么多人所追捧的偶像?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从了解小丑的起源和发展说起。

小丑,原本只是作为蝙蝠侠的对手,首次登场于1940年的《蝙蝠侠》第一卷第一期中。

一开始,小丑的定位就是高智商的超级反派。

初期蝙蝠侠天生的侦探基因,自然不可避免地与当时的世界名侦探福尔摩斯对标,有了名侦探,自然也就要有一个超级反派与之对标。

所以,小丑自诞生起,就自带高智商的标签。

小丑就是凭借自己的高智商和能力,让蝙蝠侠成为吸血鬼、通过设计害死超人女友,让超人性格大变,从而发狂。

但小丑所造成的影响,不仅限于对超级英雄,就连DC漫画中的反派,也对小丑保有一定的警惕和恐惧心理。

他是最恐怖的人!

DC漫画中的超级反派,莱克斯卢瑟这么认为!

所以,有人称在DC漫画中,有三种人,英雄、反派和小丑。

由此可见,小丑早在漫画中,就已经受到了漫画迷的追捧。

希斯莱杰之后,再无小丑。

这个印象是讨论小丑,都不可避免的。

相信非漫画迷对于小丑的第一印象,就是《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由希斯莱杰出演的小丑。

甚至还影响到了现实。

而当时的嫌疑人詹姆斯·霍姆斯,霍姆斯当时染着鲜艳的头发,并以该系列前作《蝙蝠侠:黑暗骑士》中的反派“小丑”自称。

从而引发轩然大波!

但是,在大荧幕上的小丑,与漫画中的小丑又有了分别。

在漫画中,小丑具有酒神因子以及其他的非传统意义上的超能力。

而在电影中,则是主要聚焦在了小丑对于秩序的破坏,对于人性的抉择。相比漫画形象,电影中小丑形象的完成度显然更高。(当然,对应的蝙蝠侠在电影中的完成度稍显弱些,没有漫画中的永远planB)

了解了小丑在漫画和电影中的表现之后,再来看看小丑本身的转变。

虽然小丑首次登场在1940年,但那并不算我们印象中的小丑,真正意义上的小丑,是他在与蝙蝠侠交手,掉落化学池之后开始。

当小丑从化学池爬起来,一个幽默的业余杀手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冷酷癫狂的超级反派。

1929~1933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

就业机会急剧减少,待业的人们每天都在大街上无所事事,各种社会问题阶级矛盾突然就爆发了出来。

如果说,超人是无所不能,给人带来希望的超级英雄,那么蝙蝠侠就是代表了当时群众被压抑已久的恐惧,希望能够以暴制暴的发泄欲望。

而作为蝙蝠侠的对立面,小丑其实本身就是汇聚了当时社会的所有问题,以及人们心中的阴影和恐惧的形象。

并给予当时迷茫、不知道明天太阳会不会生气,法西斯的万字旗会不会降临的人民来说,小丑给予了他们最痛快的宣泄,最酣畅淋漓的意淫。

所以,在早期的漫画甚至于在电影中,小丑的行为,是有目的,但却是没有动机的。

在跨入新世纪之后,诺兰将小丑搬上了大荧幕,小丑的无序混乱,反而增加了几分解构主义的思想。

在一个“上帝已死”的年代中,小丑所带来的不是“解放”,反而更像是宣告一个无序混乱的世界的到来。

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大陆,尼采一句“上帝死了”掀起了一阵对所有研究对象,从深层结构进行分析归纳的学术风气。我们将其称之为解构主义。

简单来说,就是会生活的所有形态,经济,宗教,礼仪,科技,等等所有人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必须有一个内在逻辑连接起来,否则便无法去解释。

而小丑一切的混乱,就是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对哥谭现有的所有意识形态,既定秩序,甚至连哥谭唯一的英雄图腾蝙蝠侠,都要拆解的行为。

他打破了传统的正邪二元对立理论,在纯粹的恶、混乱和无序之中,小丑给所有人选择,就是对传统善恶的解构,从而引发观众的思考,在那个瞬间,你会怎么选择?

你能炸死对方,但对方也能炸死你!

两人都是无冤无仇的陌生人!

你的生死掌握在别人手里!

反正你不按下按钮,对方也会按的吧。

就是这种人性中最黑暗,但也是最本能的思想,将现代文明礼仪粉饰出来的和睦,蒙上了一层阴影。

回到杰昆·菲尼克斯版本的《小丑》中。

因为不管是在漫画,还是在之前的电影中,对于小丑是如何诞生的,全部都没有涉足,像是凭空产生一样。

而杰昆版本的《小丑》虽然名为超级英雄漫改电影,但本质上是一部讲述“堕落”的电影。

故事的架构,是一个饱受欺凌侮辱的小人物,直到无法忍受欺凌,没有选择与世界和解,反而是选择了暴力的抗争!而在完成了精神上的杀父和行动上的弑母之后,小丑终于走向了极端。

而事实上,小丑的这种极端,本质上是十分空洞的。因为小丑极端行为的背后,对命运的期待其实并没有打破常规。

小丑仇富,并非因为他意识到时社会结构的不公,仅是因为和韦恩的个人恩怨而已;

只是在求而不得之后,才换了一种方式,通过在电视上的恐怖行为,成为众多loser的偶像。

一如现在所流行的丧文化。自嘲是废物,感叹命运不公,而本质上不过是一种鸵鸟式的逃避行为。

小丑的暴动,小丑的行为,其实本质上就和现在很多的鸡汤KOL一样,没有任何意义。

在电影的最后,暴力事件已经无法结束,小丑还处于高光时刻的自我陶醉,在众人的狂欢当中,他依然没有明确的理念和目的。

而《小丑》和小丑的成功,在于给出了一个可以存放现实焦虑的缓冲地带,这里不是现实世界,却有着现实世界一切的问题。

本质上和其他漫改电影没什么分别,小丑的逆袭和暴力,被人称之为暴力美学,但本质上和灭霸的无限响指钢铁侠的导弹没什么分别,都是给予观众逃离现实的一种手段。

当然,作为反派角色电影,也不要求电影有和普世正常的道德观念,甚至他都不用像其他超级英雄电影一样,将问题解决,给到观众一个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结局。(哪怕《复仇者联盟3》的结局,也要在《复仇者联盟4》中扭转)

而《小丑》能够饱受好评的原因,也是在于它十分成功地揭示了时代病症,准确地将美国乃至全球的社会结构性问题,进行了艺术化的呈现。

小丑的遭遇和反叛,能够让每一个喜欢他,喜欢这部电影的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身影。

所以,小丑从来就没有明确的动机、明确的理念和目的,小丑所需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的遭遇,将社会不公的问题,带到观众面前。

因为,小丑从来就不是英雄。

解决问题,是英雄的事情,小丑和反派,负责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