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断接到麦农朋友们的电话,说地里的小麦有死苗、缺苗现象,想知道如何解决?其实,近几年,由于耕作方式、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变,在很多地区小麦苗期都会不同程度出现了缺苗、死苗现象,根据这几年小麦苗期田间调查发现,小麦缺苗、死苗的原因有五个方面。老乡们可以针对其原因,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一定能取得小麦的高产。
小麦缺苗、死苗的原因有五个方面
一、小麦冬前缺苗、死苗原因
1、品种选择不当。由于小麦品种的抗逆性有差异。选择了弱冬性、分蘖节较浅、抗逆性较差的品种,如:河南周麦系列小麦品种,幼苗受地温温差变化影响较大,会导致出现死苗现象。
2、低温冻害。小麦刚出苗二十多天,正处在生长旺盛期,没有经过低温锻炼,幼苗期还没有积累过多的营养物质冬前气温突然下降,就容易遭受冻害。遭受冻害的麦苗,有的从叶尖发黄有的从叶中间发黄而造成死叶,有的心叶都正常嫩绿。冻害严重的小麦就也会出现死苗现象。
幼苗受地温温差变化影响较大,会导致出现死苗现象
3、病虫危害。(1)小麦苗期病害,如发生的纹枯病根腐病等,这些病害在发生初期都会表现黄叶。纹枯病是小麦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的一种土传性真菌病害。近几年来,由于纹枯病菌田间累积增多,该病发生区域迅速扩大,危害日趋严重。在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发病,常造成小麦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小麦根腐病菌以分生孢子沾附在种子表面与菌丝体潜在种子内部越夏、越冬;分生孢子和菌丝体也能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夏或越冬。
冬前小麦除草,气温低,易产生除草剂药害,也可造成小麦的缺苗断垄和死苗。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多引起茎基腐、根腐;多湿地区除以上症状外,还引起叶斑、茎枯、穗茎枯。幼苗受侵,芽鞘和根部变褐甚至腐烂;严重时,幼芽不能出土而枯死;在分蘖期,根茎部产生褐斑,叶鞘发生褐色腐烂,严重时也可引起幼苗死亡。土壤带菌和种子菌是苗期发病的初侵染源。当种子萌发后,病菌先侵染芽鞘,后蔓延至幼苗,病部长出的分生孢子,可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情加重。造成小麦缺苗、死苗的现象。(2)小麦苗期虫害。如金针虫、蛴螬、蝼蛄,有的地块由于土质肥沃或施用了未腐熟的有机肥,导致地下害虫偏重发生,啃食小麦根茎,也容易造成小麦的缺苗断垄和死苗。
为实现高产强化冬季管理
4、除草剂药害。现在农田除草基本上都是化学除草,由于上茬作物除草剂残留,如农民在玉米上施用烟嘧磺隆类除草剂,如若过量使用,造成后茬种植的小麦出现缺苗、死苗的现象。还有冬前小麦除草,气温低,易产生除草剂药害,也可造成小麦的缺苗断垄和死苗。
5、秸秆还田,无镇压。由于现在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越来越高,玉米秸秆还田量大,农田使用旋耕机偏多,耕作层一般都不足20厘米,有些地块尤其是秸秆还田的地块未压实或整地粗糙、土坷垃较大,易造成麦苗根系悬空,水分、养分相对缺乏,引起麦苗黄小瘦弱,造成小麦冬前缺苗断垄和死苗现象的发生。
二、怎么来解决小麦缺苗、死苗?
1、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以河北为例,可以选用抗逆性强的品种,抗寒性抗病性比较强的品种如6172、邯麦12、济麦22等。都可以抵御由于不良环境造成的缺苗断垄、死苗现象的发生。
2、冻害造成死苗,可适时冬灌。墒情好的地块可以用秸秆或农家肥适当覆盖麦苗。提高地温,减少冻害死苗的发生。
冻害造成死苗,可适时冬灌。
3、病虫危害造成的死苗。(1)病害造成的缺苗断垄、死苗。可在小麦苗期用12.5%烯唑醇可湿粉剂2500~3000倍液喷雾,或20%三唑酮乳油120~200毫升或5%井冈霉素水剂10克加水40~-50千克顺麦垄喷洒幼苗,隔7~10天再喷一次。喷药应喷匀、喷透,使药液充分浸透根、茎。(2)地下害虫造成的缺苗断垄、死苗。在死苗率达3%时,应进行药物防治。对于金针虫、蛴螬重发区,亩用40%辛硫磷乳油300克,加水2~3千克,喷于25~30千克细土中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入地面,随即浅锄。对于蝼蛄重发区,每亩用辛硫磷胶囊剂150~200克拌谷子等佴料5千克左右,或50%辛硫磷乳油50~100克拌饵料3~4千克,拌匀后于傍晚撒在田间,每亩2~3千克。也可用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将喷雾器喷头取下)进行灌根。
4、除草剂药害造成的缺苗断垄、死苗。要及时进行肥水管理,以减缓药害的症状和危害。
5、整地质量差造成死苗。利用深翻加旋耕技术,打破犁底层,进行秸秆还田深翻,结合镇压冬灌、划锄等措施,塌实土壤,减少冬前小麦的缺苗断垄、死苗现象的发生。
结合镇压冬灌、划锄等措施,塌实土壤,减少冬前小麦的缺苗断垄、死苗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