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比肩海天的"酱油第一股"跌落神坛,千亿酱油海能否有他一席之地?

2019-12-17     创业投资家

作者 | 月岛主

来源 | 创业投资家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那年杨振敲钟上市的无限风采,竟是加加食品最后的辉煌。

“正文”

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便是老百姓认定的生活必需品,其中与调节食物色香味有关的调味品就多达油盐酱醋四样,调味品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国内的调味品行业一直是一片广阔的蓝海。

随着消费结构升级,餐饮市场蓬勃生长,与之呼应,对调味品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相关数据显示,近十年来,调味品行业的年均增速超过了15%。而调味品中又有产品细分,酱油是当之无愧的调味品一哥,产品占比达到行业的43%,产销量巨大,2018年销售额规模约为920亿元,市场前景无比广阔。

图源:摄图网

就拿酱油龙头海天味业来说,自2014年上市之后营收节节攀升,行情也一路飘红,短短五年间便创下了市值超3000亿的财富奇迹,在2019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中,光海天味业就贡献了五人。

其实早在2012年,如今的酱油巨头海天味业还在为上市之路努力,另一家主营酱油的企业已经快人一步,一路高歌猛进挂牌上市,被誉为“酱油第一股”,它就是来自湖南的加加食品,一度比肩海天味业的酱油大王。

然而七年过去,曾经风光无限的加加食品如今却跌落神坛,不仅业绩停滞不前,营收被老对手海天味业甩到了九霄云外,更是一度陷入了信披违规、股份冻结等危机。

回首加加食品掌门人杨振当年从零开始的创下的酱油传奇,再看如今加加食品身处的困局,令人唏嘘不已。一代酱油大王究竟是如何踏足山巅,又跌落神坛的?

01:酱油大王的炼成

当杨振费力地用菜刀戳开一瓶酱油的瓶盖后,改进酱油瓶盖的想法在他脑海中油然而生。

那是在1997年,杨振辞去中学教师这份稳定的工作,下海闯荡的第十年。这十年间杨振的足迹遍布各行各业,搞特种养殖、研究食品加工技术、做隐形纱窗的技术转让和推广等等。

丰富的工作经历为杨振积累了大量创业经验,他胸怀壮志,期待着有一天能建立属于自己的企业王国。而令杨振没想到是,梦想的起源竟是一瓶难以打开的酱油。

当时的酱油瓶盖设计较为死板,为封闭旋转式,只能用利器戳开盖口才能倒出酱油,容易受伤且导致酱油泼洒。

杨振在一次做饭开酱油瓶时意识到这个问题,突然来了灵感,发明了一种孔状拉环式瓶盖,开瓶方便快捷,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酱油瓶盖。

图源:网络

最初杨振的想法是把这个创意直接卖给湖南本地的酱油厂,赚一笔专利费。然而任凭杨振再三推销却无一家酱油厂问津,当时酱油行业刚步入从散装时代到瓶装时代的变革,对于瓶盖的设计显然不够重视。

三番五次的打击没有击垮杨振,他有自信,这个瓶盖改进将会掀起酱油行业新的变革。于是杨振干脆心一横,决定自己办一家酱油厂。

这个想法看似天马行空,怎么就从一个瓶盖想到开酱油厂了呢?

但杨振是个行动派,说干就干,他用这十年在外打拼的积蓄创办了加加食品公司,主营酱油,并立志将加加酱油做成中国酱油第一品牌。

杨振走访了各地酱油生产基地,研读了大量相关书籍,将酱油工艺掌握得烂熟于心,心中已经有了详细规划,加加酱油厂如期开张,杨振开始了全新的挑战。

图源:加加食品官网

杨振出手不凡,加加酱油一推出就走高端路线,平均定价6.5元一瓶,远超当时的湖南酱油的市场价1.6元。

加加酱油毫无任何知名度,竟然初出茅庐就敢不走寻常路,卖高端定位的酱油,难道仅凭一个瓶盖设计么,他们的底气在哪里?

杨振不会打没准备的仗,他知道酱油行业正处在剧变之中,过去在酱油店里打廉价散装酱油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着消费水平提升,高端定位的酱油也将迎来春天。

另一方面,杨振还准备了独门绝技,又是酱油界破天荒头一遭的打广告。

杨振深知营造品牌形象和宣传攻势的重要性,在电视台和报纸上投入大量加加酱油的广告。

新颖的瓶盖设计,高端的定位,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三板斧一出,加加酱油抓住了市场需求,一经推出便受到消费者热捧,好评如潮。

曾经因为加加酱油过高的定价望而却步的经销商蜂拥而至,加加食品成立次年收入便达到了1368万元,打败湖南多家老牌酱油企业,一个全新的酱油王国横空出世。

时间到了2003年,成立时靠广告宣传打出一片天地的加加食品故技重施,这一回杨振更是玩了一笔大的,耗资4800万获得了央视两个月的“标王”。

这两个月里,加加酱油“吃饭加加加酱油“的广告语每天准时在中央一套出现,响彻大江南北,在全国打响了知名度。

央视广告力量是惊人的,次年加加食品营收便达到了创纪录的5亿元,此后也正式步入快车道,营收节节高升。

到上市的2012年,加加食品营业收入已达16.57亿元,净利润达1.76亿元,是酱油行业当之无愧的巨头之一。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那年杨振敲钟上市的无限风采,竟是加加食品最后的辉煌。

图源:加加食品官网

02:跌落神坛的加加食品

2012年之后,加加食品的营收陷入了停滞。

2012-2018年,加加食品营收分别为16.57亿元、16.78亿元、16.85亿元、17.55亿元、18.87亿元、18.91亿元、17.88亿元,几乎没有增长。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76亿元、1.62亿元、1.33亿元、1.47亿元、1.50亿元、1.59亿元、1.15亿元,相比上市之初还有所下滑。

图源:面包财经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外部层面,酱油市场竞争空前激烈,海天、李锦记、千禾、厨邦等一众酱油品牌群雄逐鹿,各领风骚。

而内部层面,加加食品的一系列操作却失误连连。首先便是产品定位与渠道方面,酱油市场大环境渠道下沉是大势所趋,而加加食品依然想走当年的高端路线,一度想往一线城市发展。

但渠道上扬没有伴随产品升级,加加酱油在一线城市碰壁,产品滞销,价格下跌。这时候加加食品再想往下沉渠道发展,却早已被竞争对手甩开了一个身位。

就拿海天味业来说,早在2013年就将渠道覆盖到全国300多个地级市,1000多个县,33万个终端营销网点,当年销售额达到84.02亿元。

现如今其渠道铺设更是登峰造极,销售网络已100%覆盖了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在中国内陆省份中,90%的省份销售过亿,县级覆盖率达到90%以上。

渠道铺设上远远落后,让加加食品距离海天味业等一线品牌的距离越来越大,而千禾味业等后起之秀又在身后狂追不舍。

这种情况下加加食品明显慌乱了,急病乱投医,又想靠发展多元化追上来。

确实,相比于海天味业八大系列200多个规格和品种,加加食品的产品太过单一,放在货架上也是最不显眼的哪一种。

然而这一回加加食品多元化战略却不是产品多元化,而是资本多元化。

图源:摄图网

从2015年开始,加加食品不再专注于酱油本行,开始了一系列让人看不懂的操作。

先是在2015年5月,加加食品投资5000万元获得云厨电商51%股权,从事鲜肉、冷却肉配送和零售日用品。

但云厨始终不能实现盈利,2017年12月,加加食品以0元的价格将51%股权转让。首笔巨额投资打了水漂。

之后的2017年4月,加加食品拟收购辣妹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但经过6个月磋商,最终因相关各方利益诉求不尽相同而告吹。

到了2018年3月,加加食品又谋划以47.1亿元筹划收购大连远洋渔业金枪鱼钓有限公司100%股权,后因陷入信披违规事件被搁置。

图源:加加食品官网

金枪鱼钓是一家远洋渔业企业,与加加食品的关联八竿子打不着,更何况加加食品的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为28.79亿元和20.59亿元,在资金流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并购金枪鱼钓,更是被人们称为是自不量力的“蛇吞象”式收购。

竞争对手高歌猛进,自身战略屡屡受挫,加加食品处在内忧外患的境地。

雪上加霜,在今年的6月5日,加加食品还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这种不光彩的方式回到大众视野,立在风口浪尖之上。

尽管违规事项已得到整改,但这种负面新闻却大大损害了加加食品的品牌形象,昔日风光无限的“酱油第一股”正式跌落神坛。

图源:摄图网

03:加加食品的未来

加加食品还有机会东山再起么?

理论上是有机会的,目前国内消费市场仍处在上升趋势,市场潜力大,整个大环境依然适合调味品行业发展。

而加加食品作为二十余年的老品牌,底蕴仍在,知名度仍在。而眼下加加食品的当务之急,是确定自己的方向。

加加食品的核心竞争力是加加酱油,而忽视酱油去发展多元化,无疑是本末倒置。

加加食品应重新调整自己的定位,将资金用于渠道建设和研发产品中去,从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创新,搭建完善的产业链,或许能再次重回正轨,继续冲刺。

曾经有一副好牌摆在加加食品面前,他们却没有好好珍惜,错过了黄金发展时期。现在想重回酱油第一梯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若什么都不做无异于坐以待毙,加加食品的自救行动必须要加快脚步了。

当年的“酱油第一股”,能否重振旗鼓,再一次开辟新的酱油海,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作者简介:月岛主,博古通今的财经达人,探索品牌背后的故事,解读行业崛起的奥秘。

  • 砺石商业评论:《加加食品:做假账、忽悠股民,昔日“酱油第一股”的断崖式坠落 | 砺石》
  • 一号公司:《失控的加加食品不想“打酱油”》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a78F28BMH2_cNUgWRO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