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的顺风车一回归,就毫无意外地再一次成为了众矢之的。
这一次,关乎的是女权。
在运营时间这一项,滴滴对女性进行了特殊化对待,晚8点后禁止乘车。
果不其然,一石激起千层浪。
骂滴滴早已是一种政治正确,女权者第一时间架好了弓箭:“这是对女性赤裸裸的歧视”,“出发点何其恶毒”,以及自嘲式的拷问“你活该被强奸,谁让你是女的呢”。
这条举措该骂吗,当然该骂。都不知道滴滴的公关团队这一年在干嘛,憋来憋去憋了这么个摆明会招骂的东西。明知道女权者们的敏感点在哪,非要去撩。
但你要非说这是歧视女性,作为女性我并不觉得。滴滴要是歧视女性,压根就不会找一个女性当最高决策人。
这个声明暴露的不是滴滴的坏,而是滴滴的黔驴技穷。
实在没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用笨招,一刀切。
晚上八点禁止乘车就能解决问题吗?乐清那次奸杀案明明是大白天发生的。
柳青一直诚恳地听取外界意见,她是真的想改变,但是你能从她的态度里感受到滴滴高层的能力已经到了天花板。
都说滴滴这不行那不行,吃瓜群众的队伍里,有真能提可行性建议的吗?并没有。
下面这个最高赞的评论成为了这次反滴滴里最响亮的声音:建议改成八点后男司机禁止顺风车。
这是典型的天天高呼平等拒绝被歧视,却歧视别人而不自知。
如果女性八点后禁止乘顺风车被解读为“大晚上出门被强奸就是你活该”,那么八点后禁止男性司机营业就可以理解成“你们都是潜在的强奸犯,大晚上别带着你的作案工具出来了”。
这种提议随口说说当然没问题,还会博得一大波无脑跟风。但是滴滴要是真采纳,你试试会不会被喷得比现在还惨?如果没记错,上一个表达这类观点的人好像已经被封号了。
再说,女性就不会犯罪吗?前两天刚在微博怒刷了一波热搜的90后女黑老大,可是什么坏事都做尽了。
这件事越来越不对劲的地方在于,双方都把矛盾变成了男性犯罪者和女性受害者之间的二元对立。
与其说歧视女性,我觉得更像歧视男性。
如果你关注一下中国自有出租车以来发生的抢劫杀人案,就会知道男性,特别是男司机,才是受害的主流群体。
也是在去年,几乎和轰动全国的两起女性搭顺风车被奸杀事件差不多的时间,福清24岁滴滴车主小张载客时被砍成重伤。
今年3月23日,19岁的武陵男杨某因为“厌世”,搭滴滴到江南城区大湖路常南汽车总站附近下车时趁司机陈某不备向其连砍数刀致死。
和年轻漂亮的空姐被奸杀比,这两条新闻,几乎连一点水花都没有激起。
就因为是男人,就因为是司机,就因为不是顺风车,话题性就大打折扣,被选择性地忽略了,同样的悲剧,却连个姓名都不配拥有。
说白了,这压根就不是性别的问题,是整个社会在为那么一小撮反社会者买单,而滴滴的策略失误和管理漏洞,给了这群人可乘之机。
之前的滴滴该骂吗?该骂。
顺风车的策略从一开始就是有问题的,前顺风车总经理黄洁莉曾经骄傲地说“就像咖啡馆、酒吧一样,私家车也能成为一个半公开、半私密的社交空间。这是一个非常有未来感、非常sexy的场景。”
塞你个头啊。
它根本没有当做交通工具来做,而是想变成网约车里的探探、陌陌。
乐清女孩小赵出事的前一天已经有一名女孩投诉钟某性骚扰,平台却无动于衷,而这,距离郑州空姐遇害过去了才三个月。
小赵遇害的两个小时里,她的朋友和家人前后致电滴滴7次查问事情进展,滴滴客服来来回回就是那几句话“一线客服没有权限”、“在这里请您耐心等待”,甚至在一小时还差十分钟的电话里客服表示“一小时还未满”……
程维那句“好胜心胜过了初心”说的一点没错,滴滴必须要为自己的傲慢和麻木买单。
但是现在的滴滴有改变吗?有的。
我打车这几个月里,感受很明显。
比如行程第一时间会同步给紧急联络人,上车全程开启录音,可以对不满意的司机设置拉黑。
问题还是有的。比如有些快车后排安全带无法使用,司机开车一直接打电话,并且态度很差,以及一键报警的功能其实很鸡肋。
不同地方在于:你投诉后,会有客服理你了。
我在线投诉了一位司机危险驾驶——我带着孩子他一路急转弯,还差点撞到一辆电动车。投诉后我自己也忘了这回事,但是第二天滴滴客服就主动打来了电话说会处理司机。
处没处理我不知道,反正后台多了十块钱代金券。
至少,他们对用户重视了。我看到了他们的一点进步,愿意去鼓励他们有更大的进步。
即便在这篇很愚蠢的顺风车回归的通知书里,我仍感受到了他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敬畏心,他们是真的很怕再出事了——尽管谁也没办法拍着胸脯打包票一定不出事。
滴滴最大的问题不是听的意见不够多,而恰恰相反,是听的意见太多。
乐清女孩出事的时候,都出来一窝蜂骂:出了这么多事,顺风车怎么还能继续经营?
关停顺风车,又一批人又开始怀念起顺风车的物美价廉:出了事就只知道一关了之,不会想办法解决吗?
OK,滴滴憋了一年,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在能力范围内最稳妥的解决方案了,却被骂得更凶了:这是对女性赤裸裸的歧视!
于是滴滴再一次表现出了自己“从善如流”,八点以后男人女人都不能搭顺风车了。
好了,一批人又开始骂起了:你们女人这下满意了吧?以后聚餐建议男女也AA。
原本关于如何保障安全的讨论,最后就成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一场性别攻击。
谁能想到,这些朝令夕改,简直像编段子一样的决策会发生在一个市值5000亿的大公司呢?
谁都想讨好,谁都讨不好。你说什么我都改,改来改去的结果就是永远有那么一批人是不满的。
讽刺的是,不满的人里其实相当一部分压根就不坐顺风车。但是我不管,我就是要骂你,反正我评价一款冰箱的好坏也不需要懂制冷。
是时候放出这张父子骑驴的图了:
整个过程中,滴滴最大的问题在于一直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你的核心是做好安全出行这件事,而不是讨好所有人。
一个决策是不是对的,不是嘴皮子说说的,有时要经得起非议,隔着历史的长河,用时间去检验。
直到今天,滴滴仍在为之前的错误买单,公众对滴滴的敌意注定还要持续很长时间,要靠滴滴用行动去证明:
甭管是顺风车还是快车专车,甭管是正午还是凌晨,甭管是司机还是乘客,也甭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能平平安安回家。
我们需要保障的是安全,而不是女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