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阶段性教学情况调研卷

2019-10-14     传道授业者说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阶段性教学情况调研卷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shāo wēi yī jīn rì kòu xīng lóng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6分)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________________,不________________。

到处________________,轻轻流入云际。

2.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_。稻花香里说丰年,________________。

3.五岭逶逸腾细浪,________________。

三、第4-6题中,都有一个字的读音是错的。(3分)

( )4.A.笨拙(zhuó) B.花蕾(lěi) C.模糊(hu) D.悬崖(xuán)

( )5.A.抡起(lūn) B.弹簧(tán) C.宾客(bīng) D.山涧(jiàn)

( )6.A.旗帜(zhì) B.点缀(zuì) C.恍饱(huǎng) D.怨恨(yuàn)

四、第7-8题中,都有一项词语有错别字。(2分)

( )7.A.喜说 B.屹立 C.酒脱 D绿毯

( )8.A.壮列 B.照耀 C.奋战 D.险要

五、第9-10题中,都有一顶加粗字或词语解释是错误的。4分)

( )9.A.群马疾驰(快速)B.参差(长短高矮不一)C.影自怜(照顾) D.孤芳自赏(单独)

( )10.A.苍穹(天空) B.擎着红旗(拿着、举着)

C旧时茅店社林边(茅草盖的旅舍)D.明月别枝惊鹋(别的树上的树枝)

六、第11-15题中,都有一个选项最恰当?找出并填涂,(12分)

( )11.回忆课文内容,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七律长征》的颔联运用夸张的手法,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这样写更加突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B.《草原》课文生动地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以及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主要表现了蒙族人民的快乐

C.《灯光》一课,“灯光”是一条线索,由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写起,结尾又回到天安门前的灯光。这灯光里寄托了作者的哀思和愿望,无论过去多久,我们都不能忘记那些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

D.《狼牙山五壮士》和《开国大典》这两篇课文都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描写场面的。

( )12.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诗句,正确的一项是

卵石,沐浴在溪水中______________;鲜花,盛开于田野中, ______________;

浮萍,徜徉在池塘里______________;圆月,倒影在湖水里______________。

岁月恒久,失去了自己的棱角随波逐流,享尽了一生的洒脱

微风乍起,碰碎了摇曳的月影时光短暂,奉献了自己的芬芳

A.B.C.D.

( )1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老师用和蔼的语气和慈样的目光注视着我们。

B.抗日战争期间,有多少英雄为了保卫家园而流血牺牲呀!

C.听了这个故事,我不约而同地笑了。 D.故事读完后,大家热闹地鼓掌。

( )14.下列句子中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王老师如果能说会道,就能写得一手好字。

B.对于有些重要的文章,他总是不求甚解,反复仔细地阅读。

C.我军在阵地上安全撒退,积蓄力量,等待反击。

D.他们为了不可告人的秘密,团结在一起。

( )15.下列课文中发生的故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红军长征开国大典郝副营长牺牲狼牙山五壮士牺牲

A.B.,C.D.

第二部分阅读

一、根据课外阅读完成试题。(15分)

1.必读书目选择题(10分)

( )16.《童年》的作者是

A.狄更斯 B.屠格涅夫 C.柴可夫斯基 D.高尔基

( ) 17.《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A.德国 B.英国 C.俄国 D.法国

( )18.在表兄萨沙的怂恿下,阿廖沙,萨沙又向外祖父告了密,结果阿廖沙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随后大病了一场。

A.偷了白桌布去染色 B.偷了家里的一件衣服 C.和别人打架 D.偷吃

( )19.在《童年》中,阿廖沙的表哥即米哈伊尔的儿子萨沙的性格是.

A.顺受,麻木 B.沉默、忧郁 C.正直本分 D.粗鲁无礼

( )20.高尔基开始自食其力是在。

A.4岁 B.5岁 C.10岁 D.16岁

( )21.两个舅舅互相斗争的主要原因是

A.都想得到父亲的财产B.为了照顾阿廖沙

C.葛利高里的挑唆D.为了阿廖沙的舅妈

( )22.第一个教阿廖沙识字的人是

A.外祖父 B.外祖母 C.舅舅 D.舅妈

( )23.为了鼓励阿廖沙把字母表都认全,外祖父用作为奖岛励。

A.五个戈比 B.十个戈比 C.二十个戈比 D.十五个戈比

( )24.雅科夫舅舅毫无人性,打死了自己的

A.父亲 B.母亲 C.妻子 D.孩子

( )25.《童年》中的“好事情”是

A.正直的老工人 B.献身科学的知识分子

C.认真负责的老师 D.勤劳的农民

2.必读书目判断题(5分)

( )26.当阿廖沙再次回到外相父家的时候有外婆抚养他,他在大街上捡垃圾、废铁来卖赚钱给外婆。

( )27.阿廖沙的外祖母是个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的老妇人。

( )28.外祖父家年轻力壮的学徒格里高利身份很特殊,而秃顶大胡子的茨冈则常常受到捉弄。

( )29.“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染坊失火的那天夜里,还发生了件悲修的事情,娜塔莉娅舅妈死了。

( )30.阿廖沙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是“好事情”,这个绰号是因为每次叫他吃饭或喝茶时,他总是回答一句“好事情”而得来的。

二、阅读短文,思考后面的问题,完成填空和选择。(13+13)

二十一世纪潜在的新能源——可燃冰

可燃冰一直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虽然多个国家努力研究,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尚不可行。2017年5月18日,中国成功试采可燃冰,让世界看到了解决能源危机的希望。

可燃冰是一种由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和水构成的外形像冰的白色固体物质。由于它含有大量甲烷气体,可以直接燃烧,因而俗称可燃冰。

形成可燃冰,第一是低温,一般要求温度低于10℃;第二是高压,一般要求压力大于10兆帕;第三是地层中要有充足的天然气供给;第四是地层中要有充足的孔隙空间。

可燃冰有的分布在极地地区,它们主要是在低温和较低压力条件下形成的。已发现的极地可燃冰主要分布于北极圈内。另一种则广泛分布于海洋中的海底。据透露,中国已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巨大的“可燃冰”带。

可燃冰里蕴藏着丰富的甲烷。中国科学家从水深1.2千米的海底提取出样品,计算出1立方米的可燃冰等同于160立方米的气态天然气。汽车加100升天然气能够行驶300公里,而加入100升“可燃冰”理论上则可跑5万公里。显然,该技术完全可能使世界油气价格“崩溃”。全球可燃冰中蕴藏着大约280万亿到2800万亿立方米甲烷。这意味着,以目前的消费速度,可燃冰储量可以满足80至800年的全球天然气需求。

然而,专家担心可燃冰产业化开采,会造成甲烷将会大量泄露。甲烷可能造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海底可燃冰的分解可能造成海底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同时,可燃冰分解引起的海底地质灾害还会导致海底生态环境恶化而殃及海洋生物。

但这样一种新能源并不会因此远离我们、科学家预计,大约用十年时间,人类有望解决好可燃冰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届时大量的可燃冰能用于应付能源危机。

31.文章-自然段介绍了可燃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方面。(5分)

32.形成可燃冰的条件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第自然段采用的说明方法有( )3分

A.下定义 作比较 B.列数字 打比方 C.下定义 打比方 D.列数字 作比较

3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天然气形成的像冰一样的固体物质就是可燃冰。

B.可燃冰大部分分布在极地地区,还有少部分分布在海洋中的海底

C.全球可燃冰中蕴藏着大量的甲烷,这意味着,以目前的消费速度,可燃冰储量可以满足80至800年的全球天然气需求。

D.可燃冰的开采可能会带来巨大危害,但人类肯定能解决好可燃冰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

短文2: 谁与我同行

上初中时,学校每周总有二三晚的补习课。家中离学校有三里来路地,白天不觉怎样,,三蹦两跳便到了学校,夜晚就悚然了。

过一片稻田,翻一座山岭,而过岭是极惧怕的。一条窄窄的山道,铺着青石,是乡村独轮车行的路。两旁是过人的小树林,风一吹来,飒飒作响。间或林子里有夜莺和爬行动物鸣叫,全身毛孔大张,一身冷汗。有月亮时,从密密的枝桠间透出些淡淡的光两来,洒在青石路上,行来可稍见轻松些;若遇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心口便如兜着一只小兔。

这时就想起母亲的话来,将头顶的毛发尽力往上梳,露出亮亮的额头来。母亲说,年轻人额头有团火,能驱妖捉魔。走夜路最怕的是碰上“鬼”这东西,,尽管谁也没见过。总之,晚上补习归来,见四周漆黑,便无端想起了“鬼”来。

父亲见我害怕,便说:胆是锻炼出来的,你应该时时想到你是男子汉。

一天晚补习归来,刚上山岭,便见前面几时米远的地方有个火把在移动。我高兴极了,心里也不再有惧怕。我加快步伐,想赶上那火把,结伴过岭。谁知我的步子加快时,那火把移动的速度也加快了。

我的心顿时一阵惊跳,莫不是碰上老人们说的“鬼火”!夏天纳凉,老人们常说鬼的故事,都说荒郊野外有鬼火出没。一时间,我仿佛肩上压有千斤重担,两腿发软,寸步难移。

想到了父亲的话,你是男子汉,我多少鼓了鼓勇气,艰难地一步步朝前走去。但当我放慢了脚步时,火把也放慢了移动的速度,始终与我保持几十米的距离。

下了山岭,便可见人家灯光了,我也松了一口气。一摸额头,却是一头的冷汗,深知那是吓的。下了岭走在平阔的田野上,那火把便在我眼前消失了。

回到家中,我把这件怪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却不以为然地说:“世上根本就没有鬼,夜晚的鬼火,是磷火。你在学校应该学过的,有啥害怕的。”

以后,我每次晚上回来,都能见到山岭上一支火把走在我的前面,虽然害怕,但我壮着胆子跟在后面,它终究没有伤害于我,并照亮我夜行的路。渐渐地,我便不再害怕了,我想那是与我一样夜行的路人。

那天,我告诉父亲,我不怕独自走夜路了。我甚至渐渐地感觉出夜行的快乐来—— 万籁俱寂,抑或虫鸣蛙叫,都有一份怡人的意境。这是不敢夜行之人所体会不到的。

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毕业后,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打的火把。

35.本文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题目中《谁与我同行》,这里的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从那以后,火把便在我夜行时消失了。”是因为( )

A.没有鬼火了 B.父亲知道我胆子支大了,敢走夜路了

C.那个持火把赶路的人再也不来了 D.我不想再看见火把了

38.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A.父亲也不是很关心自己的孩子,孩子不敢走夜路,父亲也不接孩子回来。

B.父亲很爱自己的孩子,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

C.只知道在一旁说些无用的话,没有实际的帮助。

D.用恰当的话语教导和默默的行动帮助、关爱自己的孩子。

39.对文章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在塑造主人公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

B.第二段环境描写烘托出“我”夜行山路时极度恐惧的心理。

C.“我”的心理描写和“火把”是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

D.本文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简洁而有深意。

第三部分习作

40.提示: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在天安门城楼前举行了盛大的国庆庆典。相信此时此刻的你依然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请选择几个精彩的场面,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写当时的情景。

要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情感真实,不少于400字。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Y8Ozm0BMH2_cNUgRmH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