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错了就得惩罚!但得懂得合理惩罚,孩子才能改错

2019-07-25   有料家庭教育

中国自古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教鞭下面出人才”,“玉不琢不成器,枝不剪不成材”,“不打不成器”等说法。但是,在提倡民主教育方式,平等尊重地对待孩子的大背景下,“惩罚”成了家长谈之色变,唯恐避之而不及的方式。

但是,如果孩子犯错了,不惩罚难道还笑脸相迎,这样的纵容不是更害了孩子吗?

孩子犯错了,到底该怎么做?

01 我们反对的是“不当惩罚”

我们反对的惩罚,是指我们常说的对孩子身心健康有害的“打、骂、吼”等体罚,或者“面目狰狞、怒目相对、不理不睬”等心理惩罚。

这样的不当惩罚,效果只会与父母的期望适得其反,对孩子成长有伤害。

一是,不当惩罚有损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更叛逆或者自暴自弃

受到惩罚的孩子,没有得到尊重,他们可能会“以牙还牙”,也通过暴力的方式来反抗或者报复。

也有的孩子,因为在犯错后没有得到理解,没有任何辩解的余地下被惩罚,孩子干脆自暴自弃。

有一次我听到一个爸爸在大庭广众之下教训孩子,孩子反驳道:“我就是丢人,关你什么事”“我就这样,别指望你能改变我!我就不改,你拿我这么着?”

孩子的自尊心被伤害,干脆破罐子破摔,当孩子没有了自尊心,没有了羞耻感,就会养成不负责任。

二是,不当惩罚可能会让孩子更退缩,或者畏首畏尾,不敢探索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只要一犯错就被不当惩罚,会在孩子内心造成阴影,他们会更退缩,胆怯。

经常被不当惩罚而退缩的孩子,他们不敢犯错,因为犯错就意味着惩罚带来的痛苦。不敢犯错的简便方法,就是循规蹈矩,不尝试,躲在安全的舒适区中,畏缩不前。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海姆·G·吉诺特博士说:“惩罚并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行为者在犯错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以及更有技巧而不被发现。小孩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下一次要更小心,而不是要更诚实、更负责。”

02 “合理惩罚”是什么

我们“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希望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并且知道下次怎么改。

要达到孩子“知错就改”的目的,有几个原则:

一是,错了就要被“惩罚”。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难受,不是为了恶狠狠得吼孩子:“把你的屁股拿出来,挨打!”

而是让孩子有规则意识,为了让他才有责任意识:你做错了,你有责任,你应该为此承担后果。

二是,不可不教而罚,要提前约定好规矩,提前警告再罚。

父母首先要告诉孩子怎么做是对的,并制定好遵守和违反的规则。

对于有社会约定的规则,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和孩子强调。

父母不能没有理由的惩罚,那就成了专制,孩子不会服气。

家长要先和孩子一起定下规则,根据“既定规则”,我们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尤其对于孩子常犯的错误,父母可以有针对性的讨论规矩。

比如,如果你的孩子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坐着,那你可以教孩子怎样叫坐好,比如腿不能架到凳子上。如果没有坐好,你可以先提醒,孩子不听时,就按约定罚他站着吃。

三是,要尊重孩子

孩子做错了事,他们会对自责,他们会后悔自己不该做错,他们内心向好的,不想要犯错。

如果父母能给孩子机会,去理解孩子,并且用可行的方法帮助孩子,孩子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有向好的天性,如果改正能让他们有价值感和归属感,他们就会去努力做得更好。

但是如果没有得到尊重对待这个前提,是没有“价值感和归属感”的,因此孩子也没有动力去改正。

03 怎样惩罚才合理有效

合理有效的惩罚,不是随便骂一顿,打一顿了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父母的智慧和对孩子的爱。

惩罚前,有两点我们有意识要牢记于心。

一是要控制情绪。

合理的惩罚,应该是在理性的情况下进行。

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意味着你的理性大脑已经不能有效运行,这时候我们做出任何的“惩罚”行为,都是发泄你的情绪的行为,而不是理智地为了孩子好的行为。

所以,惩罚之前,为了达到帮孩子改错的良好目的,保持好你的情绪。

二是,惩罚不要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

惩罚是针对孩子的行为,是就事论事,而不是他这个人,不要说否定孩子人格的话。

比如孩子可能因为骂孩子“你这个蠢货”,“尽给我丢人现眼”,“除了打架没别的本事”,这些话是非常伤自尊的,一旦贴上这些标签,孩子就真的会用实际行动朝着这个方向走。

惩罚时做到三点,孩子就会把“惩罚”当回事,而且会达到帮助孩子改错的目的。

一是,惩罚要坚决。

我们之前提到过“不可不教而罚”,同样,我们提前已经教过孩子正确的做法,而且已经和孩子“约法三章”,意味着孩子能接受犯错误应该承受的后果,那么,遇到犯错就要按照约定的规矩实施惩罚。

我们常犯的错误,可能会在孩子求饶或找借口的情况下半途而废或者犹犹豫豫,再三忍让。这样不坚定的做法,只能说明父母没有想清楚孩子的目的和不坚定的后果,盲目的心疼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

父母要说到做到,孩子才会把你们约定的规矩当回事儿。

坚决做到惩罚在很多父母看来似乎不难,他们心里可能会默默想:“这还不容易,做错了必须惩罚,绝不手软!”

但是我们说的“坚决”,并不是让父母凶狠地暴力执法,而是要“理智而坚定”地执行,是“爱和限制”并行的行为

二是,家长要一致

“惩罚”失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往往是家长们对惩罚的态度和做法不一致。

首先是对惩罚这件事的重视程度不一致。

父母一方可能会认为必须得惩罚才能让孩子意识到错误,才能改,另一方可能会认为孩子还小,以后改正的机会还多着呢,没必要那么较真。

接着是执行中的态度和做法不一致。

比如孩子求饶,爷爷奶奶看着心疼:“多大点儿事儿,至于吗,你爸爸妈妈不让看动画片,去爷爷房间看。”

或者遇到孩子撒泼打滚,家长拗不过,尤其在公共场合还丢面子,有的家长就妥协了。于是对另一方要坚决执行的家长和撒泼的孩子说:“行了,他想吃个冰棍就让他吃吧,你那个规则下次再说吧。孩子你可听好了,下次咱们提前说好了进超市不能买冰棒,就坚决不买啊,爸爸也不会妥协的。”

要让惩罚有效,一定是家人认识到惩罚的目的,该怎么做,如果遇到困难大家一致坚持。但是一致的坚持,一定是建立在为孩子好,理解和尊重孩子之上的。

最后,惩罚孩子,一定要告诉说明原因。

知道为什么被“惩罚”,是为了让孩子知道自己该为什么负责,并感受到父母是为自己好并尊重自己。

不解释原因,孩子可能只会感受到被惩罚的痛苦,而不知道为什么改,要改成什么样,这样只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带来怨恨,而不是效果。

举个例子:

对于孩子没有按照约定做完该做的事情,实施不能去看电影这个惩罚。

场景一:坚定“暴力执法”的父母是这样的:

妈妈:“莎莎,不行,今天你不可以去看电影!”

孩子:“凭什么我不能去?莉莉都可以去看,这不公平,我讨厌这个规矩。我就要去!”

妈妈:“你没有完成家务,而且态度这么恶劣,就是不能去。”

孩子:“莉莉每次都去了,为什么我就不能去。你们太偏心了,我必须去!”

妈妈:“你还跟我犟?给我闭嘴!不是跟你说过了吗,你眼睛给我仔细看看规则怎么写的?不认字吗?莉莉做到了能出去,就你这样子,这一个月都休想出去,跟奶奶待在家!”

这时,妈妈拉着莉莉出去了,把门碰的关上。

莎莎看出妈妈是认真的,气恼的嚎啕大哭起来。

在场景一中,妈妈被孩子的言语激怒,她感到孩子不听话,自己被挑衅,为了“控制”孩子,显示自己的权威,她使用了威胁、指责、贬低的措辞,声调也是一浪高过一浪,可以想象那个场面,妈妈是多么气愤。

而那个情形下,孩子并没有听见妈妈的任何内容,她唯一能听见的就是一种高八度的吼叫声,唯一能看见的是妈妈暴怒的面孔。她感受到的是挫折和生气,感受到和姐妹比较后被贬低。

这里的惩罚,是一场权力之争,已经将妈妈变成了敌人。敌人说的话,孩子是不会听的。

场景二:

妈妈:“莎莎,你今天不能去看电影,你必须得先做完家务。”

孩子:“凭什么,那不公平!莉莉每次都能去。我讨厌这个规矩。我就要去!”

妈妈:“你因为不能去看期望已久到电影感到失望和挫折感,我很理解。”

孩子:“我今天就是要去!为什么你就带莉莉去。”

妈妈:“我知道你很挫折也很生气。按照规矩我们要做完家务才能去看,规则是公平的,莉莉做完了,所以她能去。”

孩子:“我讨厌这样的规矩!妈妈,能不能就让我去这一次,下次我一定做到。”

妈妈:“在玩之前还要先完成任务,对你们来说确实不容易,要是我像你这么大,也会有这种感觉。但是既然我们都约定好了,就要说到做到。”

孩子:“啊,不行,我这次就是要去。我就是不想待在家里!”

妈妈:“我理解,不能出去看电影让你难过。”

孩子:“那你让我出去呀。”

妈妈:“虽然你很想很想出去,但是不行就是不行。”

孩子:“马上就要开学了,我们还得交一个关于电影的作业呢,再不去就来不及了。”

妈妈:“你能记住这么重要的事情,说明你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孩子。下周末妈妈可以安排一次看电影的时间,但前提是你要做完该做的事情。”

孩子通过软硬兼施,发现妈妈没有动摇自己的规则,最后她没有办法,只好放弃,接受现实。

在第二个场景中,孩子使用了乞求、抗议等方式企图让妈妈放松规则。

没有被孩子的乞求所动摇,也没有被她的挑衅行为激怒,而是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反应。她没有羞辱孩子,而是一边反复和孩子共情,消化孩子的情绪,一边解释为什么这么做,并坚守原则。

在惩罚中,父母要做的,不是放弃规则,也不能被激怒而让合理的惩罚变味,而是要知道你惩罚的目的是什么,要在和孩子共情的基础上,坚定你的立场。

最终,孩子会不再抗议,面对现实。

这时候,孩子感受到的不是被“惩罚”,而是父母在对自己负责,从而,他们也会学会正确的做法,对自己负责。

这正是“合理惩罚”要达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