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人的年龄三十岁像狼、四十岁像虎呢?

2020-10-09   王春秋史

原标题:为什么说人的年龄三十岁像狼、四十岁像虎呢?

文化是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根本,而我们无疑是东方最为璀璨的一支,也是唯一一个将数千年的文化绵延至今经久不衰的古老民族。而我们的文化又最为复杂多元,不同的民族间还有各自悠久的风土人情,不过归纳起来小编将其分为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而后者更是古代劳动人民宝贵的智慧结晶,无论任何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间文化,他不同于那些明文记载的官方文化,这些民间文化大多限于古代百姓的生活条件而只能口口相传,很少有明文记载,但这不代表他没有价值,相反,他和那些流传至今的经典作用相当,只是体现形式不同罢了。就好比这句“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他充分概括了人生两个关键年龄的特征,不亚于那些长篇大论的专业著作。

关于年龄的论述,古往今来为此著书立说的数不胜数,虽然观点大同小异,但究其根源都说明了人在不同年龄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是不同的。这种力量的不同并不是说孰好孰坏,而是说明此消彼长的关系。好比年轻人和中老年,二者的关系就是缺一不可,各自有各自的长短,只有互补才能达到完美的结合。而文中这句“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便是这方面的最好体现,狼有狼性,虎有虎威,二者如果能合二为一那就是一个完美的人格。古人此话意在提醒我们为人处世、安身立命应当具备的人格。

大家都听过一个词语叫“狼吞虎咽”,这个词语形象的诠释了狼与虎的本质区别,而狼和三十岁的我们有更多的相识之处。三十正是青年到中年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我们敢想敢做,有力量有热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最主要是这个时候的我们正如朝阳一样鲜红,充分燃烧自己,还能照耀别人。如果这个时候不具备狼性势必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狼的特点“贪”“残”“野”“暴”,三十岁的我们要将狼的“贪”运用到工作事业当中,只有无止境的探索与拼搏才能突出重围,而“残”便是在面对挫折和困顿的时候要毫不留情义无反顾的战胜消灭它,“野”便是不要命的拼命精神,“暴”便是面对难关和敌人绝不仁慈。无论是团队还是个人,这种狼性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三十岁的时候没有狼性反留羊性,在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下势必很难有大作为。

三十岁无疑是个激情四射的年龄,但盛极必衰的自然规律是不能违背的,到四十的时候狼性开始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便是猛虎出山的正义与威严。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成家立业,我们再不能像三十那样横冲直撞,我们需要更多的睿智,要像老虎一样沉着冷静。不出手则已,一击必中。需要更多独立思考的能力,还需要掌控全局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是家庭的支柱,我们需要自己的臂膀支撑整个家族,这也正是狼性和虎性的却别。狼是团结群体性的代表,而虎大多都是独自行动的典型。

其实古人这两句话只是形容两个年龄时期人们所体现出的性格特点,狼性和虎性各有长短,但因人类源于群居,所以更多人的推崇狼性。其实在古人眼中并不倾向与某一种,他们更加强调因时因地制宜,该发挥集体作用的时候发挥狼性,该独当一面的时候发挥虎性,甚至不得已的时候还可以鼠性,古人更讲究灵活运用,随时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