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不单行,航母火灾船坞沉没,俄罗斯造船业跌近谷底

2019-12-18   皇家橡树1972


12月12日,正在斯摩棱斯克进行维修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突然出现火灾,虽然被及时扑灭但造成了2人死亡,10人被严重烧伤,其中7人伤势严重住进来ICU,航母过火面积超过了600平方米,此次事故可能造成“库兹涅佐夫号航母”重新入役的时间被推迟。

祸不单行!就在“库舰”起火的3天后,在塞瓦斯托波尔船厂,有着80年历史的“功勋浮动船坞”PD–16号也突然间沉没,连同上面托举的B–380号潜艇也一起沉入到了港内,这是继更早些时候的PD–50号浮动船坞沉没后俄罗斯海军沉没的第二艘大型船坞。

沉没前的PD–16浮动船坞,它是在二战之前建造,卫国战争时期它一共维修了苏联海军53艘潜艇、13艘驱逐舰、37艘军辅船、2艘巡洋舰,更牛的是在1941年11月9日还利用架设在坞体上的德什卡38重机枪击落了德军一架He–111轰炸机...这么一艘有着光辉历史的“老物件”本应当待在博物馆里,但它却仍然在船厂服役,80岁的高龄已经不能再用“老骥伏枥”来形容了。

那么,造成俄罗斯连续两艘船坞沉没的原因是什么?这其实就是从苏联时代开始苏/俄船舶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备,而且有许多的大型船用加工设备自己也不能制造的原因,比如说:沉没PD–50船坞就是瑞典制造的。

浮动船坞沉没,那么苏联时代为何不修建固定式的干船坞?,这是因为苏联所处的地理位置太差了的原因,我们都知道苏联领土处于寒温带和寒带,虽然近现代造船工业从帝俄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但由于气候太差,一年当中起码有半年以上不能在户外建造船舶,大冷天零下二十多度,手都伸不出来怎么去干活?即便是有室内船台也只能建造中小型战舰,排水量超过5000吨以上的就没法建造了...所以,沙皇想方设法的也要寻找温暖地带,这不但对农业有极大的好处,就是工业化方面也能利用气候温暖湿润生产出更多的东西,但受实力有限的制约,几百年来只是“兼并”了乌克兰,而乌克兰南部的“尼古拉耶夫斯克”成了帝俄时代乃至苏联时代的造船工业摇篮,苏联时期的所有航母、排水量超过8000吨的大型水面舰艇大多数在该厂建造,这里有完善的造船设备和大型干船坞...但只有一个造船基地是不行的,苏联又在巴伦支海斯摩棱斯克扩建的另外一个造船基地,这里由于更加隐蔽可以建造苏联的核潜艇。

PD–50船坞沉没之后,俄罗斯已经没有大型船坞可以维护“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和其它的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只能是将两座小型船坞扩建,就是将两个船坞打通,变成一个更大的船坞。

但在寒冷地带修建干船坞远比在温带的乌克兰困难的多,因为寒冷的原因水泥灌浆之后固结的时间不一样,甚至有可能出现某个地方膨胀,而其他地方收缩,这样就会形成相互挤压,使三面的坞坡和坞底的整体结构强度大大降低,再开闸放水进来,几千吨甚至上万吨的海水压力一下子就把船坞冲垮了!导致干坞修建失败...所以,冻土地带修建大跨度的建筑一直都很困难,这个事情具体到俄罗斯也是一样,要不然苏联时期为啥花大价钱宁可进口瑞典浮动船坞也不去修建干船坞?

未起火之前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本来主要是更换锅炉,舰体维护这种中等维修工作,但船坞沉没了,它一直这样停靠在码头。

苏联解体之后,当年的“全国一盘棋”的配套设施、科研院校,研究单位、配套的工厂...全都分家了,百年的“尼古拉耶夫斯克船厂”归乌克兰所有了,俄罗斯只得到最北的斯摩棱斯克周边的造船基地,可问题是这个地方以建造核潜艇见长,水面舰艇建造的很少,所以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水面舰艇很长时间断档,只能继续使用苏联时代的遗产。

任何国家建造大型水面舰艇都需要长时间的工艺积累和基础工业不断的升级,只有这样才能紧跟世界造船工业的潮流,而苏联时代船舶工业主要集中在军品,民用船舶的建造由于人力物力和工业配套设施不完善,加上建造工期太长,大多数的高档民用船舶都需要进口,可问题是只靠军品维持一旦出现国力不允许海军投入不足,船厂就会处于休克状态!用不了多久船厂就会出现人员大量流失,技术设备老化严重的问题,最终结果就是船厂破产解体,有着百年历史的“尼古拉耶夫斯克船厂”就是因为这种状况倒闭的!苏联时期该厂有应接不完的军品订单,但是苏联解体之后因为没有了军品订单,加上民用船舶建造没有竞争力,于去年宣布倒闭。

PD–16托举的B–380潜艇已经很长时间了,该潜艇属“基洛级”常规潜艇,本来是从室内船台拖出来之后等待最后的舾装,哪知没等工程继续,苏联解体了...近30多年的时间它就一直处于这个状态,由于后续工程没有着落,也没人管它,它的艇体已经部分被锈穿了,即便是PD–16没有沉没它也成了报废的潜艇。

另外苏/俄不但缺乏船坞这类的施工场地,大型船舶工业需要的巨型加工设备也缺乏,比如说:台风级核潜艇为啥那么硕大无朋?德尔塔级核潜艇为啥“龟背”那么高?这都是因为不能制造直径13米耐压壳体导致的,因为建造大直径耐压壳体需要有巨型卷板机,才能将钢板冷加工卷压成需要的弧度。

瑞典“乌斯维肯”巨型卷板/折板机,当年苏联提出购买,瑞典虽然是中立国,但根本不敢把这样的重要设备买给苏联,否则会出现瑞典版的“东芝机床事件”!

巨型卷板机,需要8000吨的辊压力才行,才能将卷曲半径7米左右半圆形弧度。

也正是因为自己制造不出来,还进口不了,苏联的造船工业的配套装备非常落后,要不然苏联船舶设计部门的技术整合能力很强,苏联根本成不了冷战时期的世界第二海军!

到了现如今,在经济衰退和军费投入不足的条件下,俄罗斯海军优先发展战略导弹核潜艇和攻击核潜艇,至于说水面舰艇没钱造新的情况下只能靠服役了块40年的老旧战舰维持,但这样就给俄罗斯的船舶工业造成了雪上加霜的局面,本来造船水平就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这样一来差距就更大了,所以俄罗斯海军近30年来没有一艘排水量超过6000吨、符合21世纪标准的一线大型水面战斗舰艇服役,这不仅仅是缺钱的缘故,也是技术水平严重倒退的后果。

“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的起火处。

所谓百年海军的建设是不能停歇的,而是需要不断的投入才行,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持任何海军都不可能长久而稳步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