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KU观点丨北大六院:推动孤独症康复人才专业化 力争科研新突破

11月28日,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北大医疗脑健康行为发展教研院联合主办的“2019年度创新型孤独症康复师A-PKU人才培养论坛”圆满落幕,现场有哪些精彩观点?

小编将陆续为大家提供来自现场的A-PKU人才培养体系观点实录。


  A-PKU观点实录

孙洪强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

  各位领导、嘉宾:

  大家好,很荣幸代表主办方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欢迎各位的到来,共同探讨关于孤独症人才培养的问题。

  众所周知,孤独症的全球患病率约1%,可见孤独症已经不再是一种罕见病。1%意味着大概每100个孩子中就有1个孩子患有孤独症,在美国孤独症的患病率更高,比例为59:1。我们知道一旦孩子被诊断出患有孤独症,则至少要有一位家长的长期陪伴,这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今年,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孤独症康复需求的增大,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孤独症康复机构,这些机构的硬件配置都很好,但师资力量却参差不齐,师资缺乏和不专业成为了孤独症康复行业最基本、最重要的待解难题。

  一个孩子能否获得良好的康复教育、回归社会,跟康复师的专业程度密切相关。所以,这次我们联合北京大学医学继续教育学院、北大医疗脑健康行为发展教研院一起搭建了A-PKU孤独症康复人才培养体系,主办了这场论坛。

  起初了解到A-PKU体系时,我就在想,这么好的课程设置,最好能给康复师们发一个证书,后来更了解到,这个课程是支持孤独症康复师系统发展的,设有初、中、高级的进阶课程,高级课程完成会颁发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培训证书。这样,不仅康复师的专业在提升,更帮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归属。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是北京大学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的临床医疗、人才培训与科学研究基地,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北京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协作中心,也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精神卫生中心。

  一直以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都高度重视孤独症康复领域的长足发展,作为最早开设孤独症相关研究和康复培训的单位,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拥有业界权威的孤独症康复专家和医教研团队,掌握着前沿的临床康复技术和科研成果。

  由于孤独症的病因尚不明确,主要依托康复训练进行干预。所以,未来,我希望北大六院除在治疗和康复领域树立规范外,还能在科研领域获得新突破。

  最后,我想引用一位孤独症患儿妈妈的话结束我的分享,这是一个关于“我家有宝初长大,三岁金口始难开”的故事:

  “我家宝宝是典型的孤独症孩子,得知孩子患病后,我们便走进了康复机构,开始了干预训练之路。但进入机构并不代表进入了保险箱,眼看着别人的宝宝都已经会叫爸爸妈妈了,我们的宝宝却一个字也说不出,当时我常在半夜偷偷哭,因为我担心他一辈子都不会说话。作为父母,我们没有轻易低头,并暗自下定决定一定要帮孩子学会说话。练习说话的过程是漫长和困难的,它需要让孩子产生动机,需要老师、家长的一遍又一遍的引导和循序渐进的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我的宝宝终于说出了第一句话。现在,他已经可以开始对我说’我想吃饼干’了。”

  借助这个故事,最后我希望,A-PKU体系能够以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把孤独症康复人才的培训规范化,让更多的孩子获得专业的治疗。

  以上内容整理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孙洪强的演讲实录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相关案例、科普文章、实操视频等你来学。或加入微信公众号:“北医儿童发展中心”更多精彩内容等你发现 。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KVXE28BMH2_cNUgpLs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