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出“太懂事”的孩子并非一件好事,他们将来步入社会更容易吃亏

2020-05-05   西红柿妈妈

文|西红柿妈妈

前几天,网易云音乐给阿山推荐了一首歌《童年》,里面有一条评论让他看完后潸然泪下,内容大致是这样:

大街上,有个手里拿着糖人的小男孩,吵着想再让妈妈买一个棉花糖,可妈妈说他有一个孙悟空小糖人就不应该再买糖了。

于是小男孩坐在地上哇哇大哭大叫着“我就要那个棉花糖”,妈妈没有办法,只好又给他买了一串棉花糖。小男孩拿到棉花糖后瞬间开心起来,高兴地说:“孙大圣,你有筋斗云,可以翻筋斗了!”

看到这短短不到一百字的评论让阿山很有感触,他想起小时候的他,曾向妈妈表现出想买一辆价格稍有些高的小汽车玩具,却听到妈妈说他应该学会懂事,不要总想着玩玩具的想法。从此他不再敢和妈妈要这些那些,因为心里总想着这些东西很贵,自己应该懂事了,不应该和妈妈要。

后来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他见过各种各样的人,有和同学撒泼抢东西的,有哭着喊着要父母买这买那的,还有任性的女孩子和男朋友要钱买包买口红的等等。他始终觉得他们做得不对,他觉得他们很自私,很任性,很不懂事。

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判断对错的法则,但不管怎样,他都知道他不敢像他们那样“任性”,而且从小被告诉的最多的话就是要懂事。因为他不敢自私,不敢任性,不敢不懂事,更加不敢拒绝别人,所以让他在大学四年里都很自卑,很迁就别人的感受,甚至是刻意迎合别人。

像阿山这种从小就被家长教育要懂事的孩子,长大后竟然成为了这样,所以孩子太懂事真的就好吗?

一、孩子太懂事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悲哀

要求一个孩子懂事似乎再正常不过,我们大多从小被妈妈打骂着要求要学会懂事。人们大多称赞“懂事的孩子”,他们身上是有着共同特点的:谦让、容忍、凡事自己都靠后,这些听起来似乎很符合我们从小学的道理,更加符合我们从小接受的表面的耻辱观念。

然而只能说这种懂事是一种表面的懂事,和我们平常说的明理的懂事有着很不同的区别。揠苗助长地让孩子懂事,会很大程度上让孩子自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过分的压抑自己的情绪,这样的人生何偿不是一种悲哀。

二、会让孩子一味的谦让不懂得争取

大多懂事的孩子事事都会谦让他人,但这样真的对孩子好吗?其实不然,如果孩子想买一件东西时,别人也看上了同样的玩具,就会放弃协商争取而直接放弃,听着让人格外心疼。

这样的孩子在成长中,会总是在谦让他人而完全忽略自己,他会照顾完每一个人的感受后,却独独忘记了自己的感受,这样孩子长大后,机会、爱情、事业都会因为这种谦让而措失。

三、会让孩子喜欢讨好别人

据研究显示,几个月大的孩子就会讨好父母,来获取自己喜欢的东西。可让人难过的是,有些父母反而觉得孩子这样讨好别人是一种懂事的行为,骄傲的和别人说“看,我们家孩子多懂事”,没错这样是一种懂事。

有些孩子为了父母的一句懂事,便不断的“讨好父母”,以换取父母更多地称赞,甚至父母的肯定。这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会把孩子塑造出过分讨好型人格,甚至会失去自己的想法。

真正的懂事是要有自己的想法的,不会一味看别人的脸色。也是不会任性要求买过分的东西的,懂事也是有自己的尊严和底线的。

如何让孩子变得真正懂事呢?

1、给孩子选择权,但是要告诉他们承担后果

聪明的父母都懂得要给孩子选择的余地,告诉他“你可以选择要,但你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这样会让孩子更加负责从而真正知道什么叫懂事。

2、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孩子虽然年纪小,可是他们的感情是非常细腻的,也许他们说不出失落难过是怎样的感受,他们可能以为的懂事就是报喜不报忧。

所以父母要多多观察自己的孩子,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内心的真实感受是什么。要教会他们把自己的感受善于表达出来才是真正的懂事。

3、教会孩子说“不”

拒绝别人是相处的一门艺术,不拒绝则是一味地讨好别人。记得《家有儿女》中的一个故事,楼上班来的新邻居总是和刘梅一家借东西,可刘梅碍于情面一直不好意思拒绝,直到发现自己家的东西快要被借光时,幡然醒悟自己患上了取悦别人的毛病。

虽然故事情节有点夸张,但确实反映了现实,让孩子从小学会如何有礼貌地说“不”,才能让他知道懂事也是有底线、不亏于自己的。

真正懂事的孩子未必每一句话都会听,他们可以理解别人的不容易,但他们又特立独行,不给别人添堵。相信这样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开明的父母。所以懂事不是让孩子听话,而是让孩子学会做正确的自己,有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