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侦题材一直是我国经久不衰的题材,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破案和推理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而警察作为代表国家暴力机关的执行者,一直都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他们的使命从头到尾永无终止。
现在回忆起来,我国刑侦题材代表《重案六组》已经播出了四部,也陪伴着观众走过了难忘的青春,虽然拍摄技术,精致度方面已经远不能和现在的刑侦片相比,然而现在回味起来,仍然是别有一番风味。
电视剧中犯罪手段逐渐多样,破案历程千奇百怪,这些都给影视创作带来了取之不尽的创意和灵感,历经了无聊琐碎的观众,在茶余饭后欣赏到激烈刺激的反常故事,这都是刑侦题材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在现代的快节奏生活中,竞争逐渐激烈,五花八门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紧张,焦虑,愤怒的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这些情绪都需要一定的宣泄方式,电视或者电影等娱乐途径逐渐成为观众最主要的宣泄方式之一。
在中国,刑侦题材主要涉及的是犯罪和法律问题,叙述元素庞杂,一集不能独立成章,往往需要多集时间来叙述一个大背景和大故事。比如在《重案六组》中,一共四部。
《重案六组》将关注的核心放在了对于当下转型期社会事件的反映和揭示上,触动着当下社会最为敏感的神经,凭借其当下性,敏锐性等特点成为了收视的爆款电视。
节奏叙事明快,“一集两案,交错发展”,剧情紧凑不拖沓。并且从第三部开始,还有另外设置了一个大案贯穿剧集始终,加强悬念,吸引观众。
而在美国,近20年来呈现出来的警匪片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大众梦幻”的形式,在观影的过程中,经常会被人们忽视其政治因素和时代背景,过于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和对于事件本身的影响。
在表现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章,一集讲述一个故事,具有着“不连续性”的特点,观众可以在没有看前一集的情况下很快进入剧情,提升了收视率。
在美国警匪片中,随着剧情的发展,英雄一样的警察披荆斩棘,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擒拿逆贼的时候,观众的一种轻松感会油然而生。此时,民族宗教,法律与情意,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冲突会逐渐得到化解和平衡,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多信仰的国家来说,调节这样的冲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美国的警匪片中,大多讲究的是“白马英雄”式的警察,主人公英姿飒爽,胯下警车,上可入天,下可入地,无所不能。他们除暴安民,维护国家的团结和人们的安全,甚至故事离奇,主人公承担起了拯救世界的责任,连他们使用的武器都是直升机,狙击枪,轰炸机等破坏性极强的武器,让人看后惊叹不已。
美国的电视剧和电影在表现形式中稍有差别,电视剧主人公大体坚持的还是现实主义,有的改编自真实的案件。刑侦英雄平易近人,贴近生活,虽然没有电影中的那样无所不能,但是他们往往也是机智勇敢和战无不胜的个人英雄,比如《纽约警局》和《警察世家》等。
而中国的刑侦片由于经费上和政策上的限制,在武器,场景,打斗中很难去吸引观众眼球,所以,我国的刑侦片大多讲究的是人物塑造方面的精湛和故事情节中的冲突和调节。讲究团队合作,用人物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来打动和吸引观众。
比如《破冰行动》中赵嘉良和李飞的微妙父子关系;
比如《重案六组》中,大曾和孙淳之间的几次交锋,争论的焦点大都关于剧集开篇的一个警察遇袭案。大曾是否能够负责这个案子,袭击事件如何定性,警局会不会承担受害警员的医药费等问题,所反映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在大曾发火后不久得知自己错怪了副队,马上小心翼翼的谄媚。而孙淳一句话也没说,两个人目光的碰撞很有意思,强强对决中火花四射。
这些人物的关系都需要去雕琢剧本,精准把握,才能够做到针对性的有的放矢。
国产刑侦片的人物关系设置一般都要比美国的复杂很多,如同中国古代排兵布阵一般,剧中的正面和反面人物都被编剧安排在一个或显或隐的阵营中勾心斗觉,暗暗较劲。
正面人物包括警察,助手,卧底等;而反面人物中包括匪徒,也有隐形的对手包括黑势力的保护伞等,比如《破冰行动》中的马云波。
在反派人物的设置中,早期的脸谱化,一看便知是凶悍匪徒的任务依然存在。然而,这样个性单薄的人物已经不再是反面人物中大佬级别了,取而代之的是文质彬彬,衣冠楚楚,有着体面工作甚至是慈善大人物的“背后老大”了,比如《破冰》中国的林耀东。
他们试图用自己的影响力和金钱贿赂高官,形成他们犯罪行动的保护伞。发人深思。
电视剧《重案六组》中,快节奏,高密度的情节渲染,粗旷纪实的风格充分表现了新时期刑警的风姿,展现了人民刑警为构建和谐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在悬念迭生,复杂曲折的剧情中展现了属于他们的时代魅力,这也是国产刑侦片的独特之处。
同时,区别于一般的警匪片,《重案六组》并不渲染其犯罪现场的作案过程,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公安干警,通过抽丝剥茧式的分析来展现人民警察的形象。
刑警们用血的代价捍卫了正义,尊严和荣誉,用具体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誓言。
他们智慧,勇敢,具有极强的嗅觉和敏锐力,为国家和人民做着贡献。在播出这么多年之后,依然如同一股清流在观众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