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在看诗词大会第7季之前,笔者确实有点儿担心。担心这一次节目出得又太过简单,担心百人团又因错误率太高而被批。这种种的担心,都是源于对节目的喜爱。
当然,让笔者最担心的还是康震的表现。在前几季节目里,康震确实被一些“挑刺”者,找出了不少所谓的毛病。
比如,他曾把“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句诗,送给现场的选手。事后,却被批:这明明是杜甫用来讽刺人的诗,并不是夸人。
但事实上,每一句诗自从问世后,其用法及意义都会随着岁月的变迁发生变化。现在我们用这句诗来夸人,本身是不会引起误会的。
再比如,当年他曾在现场创作过这样一首诗:
大江东去流日月,古韵新妍竞芳菲。
雄鸡高歌天地广,一代风流唱春晖。
其实写得颇为大气磅礴,却硬是被人挑出了各种“毛病”。又是说他借鉴得太多,又是说他只知道模仿。但事实上,现代人写古典诗词本身就不易,即兴能写成这样已相当不错了。
当然,对于这种种质疑,康震老师也并没有计较什么,也并未争辩过,仍然坚持把最好的点评带给大家。
而近日,他在《中国诗词大会》第7季的表现,也是有目共睹的。笔者搜索了节目播出后的评价,这一次,他终于让那些“挑刺者”不说话了。
至于他的具体表现,笔者用第4期节目里的一个片段,跟大家细说。
这期节目考了一些李白和杜甫诗,特意提到了李白和杜甫的感情。主持人龙洋于是抛出了一个传了多年的“老梗”,她指出:“杜甫仰慕李白,李白仰慕孟浩然,这就是著名诗人的朋友圈。”
是的,关于他们之间友谊的争论,一直都在。甚至有诗迷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李白根本就瞧不起杜甫,认为他又穷又不够洒脱,所以不愿意带他玩。
真的是如此吗?关于这一点郦波老师提出一个观点:其实李白和杜甫并不是一辈人,李白比杜甫大了11岁。
郦波老师认为既然大一辈,那杜甫为李白写了十几首诗,而李白只回几首,也是说得过去的。正如,李白给孟浩然写过,但孟浩然比他大一辈,所以孟浩然也不回是一样的。
郦老师这种解释当然是说得过去的。但接下来,康震老师则给了更为深刻的解释,而且他得出结论:杜甫对李白的定义和仰慕,并非仅出自于对朋友,或者对老大哥的喜爱,而是有更深层的意义。
康震讲了一系列理由:
其一, 杜甫是最了解李白的人。比如,杜甫曾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康震认为这是所有对李白的评论里,最精准的一句。
李白虽然有名,但在那个年代,还没有人敢说哪个人的诗就无敌。但杜甫却很肯定,他在当时似乎就料到了这一点,因此才敢这么说。
其二,康震认为杜甫是站在一个文学史家、历史学家去评价李白。比如他曾写道“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在李白最困苦的时候,杜甫自己也过得并不好,但他相信李白的落魄只是暂时的。终有一天,世人会意识到李白的伟大和才华。
从以上两点来看,康震认为杜甫对李白的欣赏,是超出友情范畴的,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去评价一个同行。
听了康震对这段友情的诠释,笔者突然发现:我们只凭两人互赠诗歌数量的多少,去讨论李白是否待见杜甫之类的,就太狭隘,也太片面了。康震老师就是有这样的能力!能把一个看似挺老的话题,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去理解和评说。
结合第7季前几期的节目来看,目前笔者没有发现任何他说得不妥的地方。而这,也是诸多“挑刺者”,这次不再出来找茬的原因。对此事,您怎么看?欢迎讨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99a129142c9ebfa41e5c86b2aa74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