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臭名昭著的实验
刚刚我侄子把我气得浑身冒烟,我感觉我都要自燃了,但是我还是忍住了,没有批评他或者吓唬他。
我想问,有多少妈妈还没看过那个臭名昭著、举世闻名的实验,叫小艾伯特实验。
1920年,著名的心理学家华生,他用每天一美元的价格,从一个残疾的妈妈手上换来了一个小孩。
这个小孩才九个月大。
实验刚开始呢,他们让孩子去接近小老鼠、小兔子、小猴子、面具、棉絮等物品。
孩子一点都不害怕,甚至会伸手去抓小老鼠。
两个月之后,孩子一岁多的时候,这个实验的残忍之处开始体现。
他们依旧会让孩子接近这些物品,但每次在孩子要接近它们的时候,都会拿一个大铁锤去重击铁棒,发出那种刺耳又令人害怕的声音。
孩子当然会被吓得哇哇大哭,表现出极度的恐惧。
如此多次之后,即便没有吓人的噪音,孩子也再不敢接近那些物品或者玩偶了。
他特别害怕那些东西,甚至会延伸到其他物品身上。
这之后呢,华生就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
孩子的行为是可以被改变的,只要你介入某种条件,比如恐吓。
孩子感觉害怕,那么多来几次,他的行为就会形成惯性,孩子就会停止或者是发生某种行为。
然后他放下一句豪言:
他觉得他可以用这个办法来鼓励和遏制孩子身上的某些行为。
也就是说,给他一个健康的婴儿,他可以把他变成任何一种人,不管是医生、律师还是骗子、盗贼。
话说到这,你好不好奇,华生他自己的孩子后来有多大成就?
他的女儿几度自杀未遂;
他的儿子一个在外面流浪,一个抑郁症自杀。
多么唏嘘。
02 迈不过的坎
电视剧《都挺好》的主角苏明玉,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
家中三个孩子,一切都要以她两个哥哥为先。
在两个哥哥眼中,父母是亲切和蔼,有求必应的模范父母;
但在苏明玉眼中,她和父母的关系充斥着责骂、压迫和恐吓。
高考志愿填报,以明玉的成绩,她想报考清北这种一流大学。
但这个请求,被妈妈以学费太贵为由拒绝。
同时,妈妈还逼她填家乡这边的师范学校,学费有机会全免,毕业出来当老师,工资也特别稳定。
苏明玉彻底爆发,在受了妈妈一巴掌后,毅然决然离开家,十多年都没有回来。
小艾伯特在一次又一次的“铁锤声”中大声哭泣,终生背负着对毛茸茸物品的恐惧。
苏明玉骨子里越挫越勇,充满叛逆,但即使后来功成名就,父母对她的施压,责骂,依旧成了她心中的一道疤。
提到原生家庭,想到父母,她就很难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小时候受的伤,即便愈合,那道伤口,依旧隐隐作痛。
原生家庭,是一道她耗费巨大心力才能迈过去的“坎”。
03 做父母,更多在于自省
我看过这样一个观点。
说,我们千万不能被原生家庭的“因果论”给束缚住。
“因为我原生家庭重男轻女,所以我一辈子都要背负着他们给我带来的痛苦。”
“因为过去无法改变,所以痛苦注定伴随我一生。”
我们可以做自己的父母,可以“教育”自己,把自己当成孩子去呵护,抚平内心的伤。
以前很喜欢这个想法,觉得成年人嘛,就是自渡。
但是到了做父母的年纪,更多时候是在自省。
我忙的时候,根本没有耐心哄孩子。
我特别希望以“吓唬”的方式让他不要再这么做了。
但我都会忍下来,然后让自己冷静,再重新跟他去商量或是讲道理。
毕竟,我希望孩子将来不管做出哪种选择,都是因为他懂得了其中道理,而不是单纯地因为害怕。
作为大人,这种情绪上的克制,是我的责任。
孩子不是玩偶,不是机器,不是能随意砍掉的树芽。
我们不能把他当作充满BUG的电脑,强行修改一些程序,或是删掉他们的一部分,就能让他正常运行了。
他们是人,挨打会疼,被吓会怕。
你用任何不合理的粗暴方式对他,他都会“记得”,这样的记忆,甚至会伴随他们一生。
成为父母不需要考试,但有一种爱,是我心甘情愿绞尽脑汁,给自己命题,并且认真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