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能打?别再被育儿“专家”错误舆论所误导,该打就要打

2023-03-03   陪宝宝写日记

原标题:孩子不能打?别再被育儿“专家”错误舆论所误导,该打就要打

上下班的点,地铁上人很多,一个7岁左右的小男孩,满头大汗地在车厢里到处乱窜,一边跑,还一边回头,笑着招呼后面追着他的奶奶,似乎压根就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个行为有多危险。

跟着他的老人也很遭罪,好几次都差点摔倒,不远处的妈妈一直在玩手机,看着儿子的行为,也只是随口说出了几句,“别乱跑,人很多”之类的话,就继续玩手机,完全不当回事。

孩子依旧在车厢乱钻,其间,还对着别人的行李箱踹了好几脚,在发现行李箱被踹后居然能自动退回来后,孩子似乎找到了新奇的玩具。

不断地对着行李箱“拳打脚踢”,行李箱的主人,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多次制止未果后,有些生气地对着孩子的妈妈说,“他已经把我的箱子踢了好几脚了,您能管一下吗?”

随着话音落下,一车厢的人都转头看向孩子的妈妈,想知道她会怎么处理,那位妈妈似乎也感觉到有些难为情,放下手机,走到孩子面前,揪着他的耳朵,直接拽回了座位。

一边骂着“跟你说了多少遍,你就是不听,这下好了,别人都来骂我了”,一边不断地打着儿子的屁股,还时不时地拍打几下踢行李箱的脚,一时间,整个车厢里都充斥着孩子的哭声,母亲的骂声和奶奶的规劝声,真是好不热闹。

其他乘客也没消停,各种小声地讨论也是层出不穷,基本分为两派:

孩子就应该打,这就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还是不应该打孩子,现在孩子自尊心太强了,你这样打他,不仅没有效果,孩子还会恨你,何必呢!

常言道,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打孩子的教育方式自古就有,虽说现在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主张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平等尊重,但如果面对一些过激行为,或屡教不改的原则性问题,适当地打一下孩子,可能会让他记忆深刻,继而改正。

5种情况家长可以适当打孩子:

偶尔动用一下家法,会让孩子心生畏惧,增加不再犯的可能性,但绝不能将打孩子作为唯一的教育手段,那哪些情况可以打孩子呢?

1、对长辈不尊重,没有分寸。

尊老爱幼,一直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但从小被宠大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引导,就很容易变成小皇帝,小公主,认为全天下都得围着他转,对父母长辈也不会有丝毫尊,重甚至恶语相向。

这种行为不仅让孩子容易被人嫌弃,甚至有可能变得无法无天,走上弯路,所以这种涉及品行和性格成长的行为,不打,不行。、

2、习惯推卸责任,害怕犯错,拒绝承担。

曾经我儿子就有过类似的情况,只要他做错事,家长还没开口教育,他就直接狡辩,说不是他的错,在多次并沟通无果的情况下,爸爸最后还是教训了他一番。

当然,事后也及时的进行了思想上的沟通,孩子也没有再犯。

遇事先狡辩,推卸责任,总喜欢把错误归咎在别人身上,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行为,必须及时纠正。

3、不道德的行为。

比如偷盗,以大欺小,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分享等等,不道德和过于自私的行为,家长一定要强行制止,否则孩子一旦养成习惯,不仅以后很难与同学相处,进入社会后,也无法适。

4、明知故犯。

这里指的是,家长或老师已经针对他的行为或错误,多次友情提醒,却屡教不改,甚至孩子还会故意犯错。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适当地敲打,让他长长记性。

5、对危险视而不见。

孩子的好奇心都比较大,天生喜欢触摸一些自己不了解的物品,比如湿手碰开关等等。如果不及时有效地阻止,可能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

由此可见,孩子不是不能打,而是要分情况,有时候当语言沟通达不到效果时,家长可以适当地打孩子,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一味地用打来惩戒孩子。

打孩子时,家长要注意这5个要点:

前面我们说了,在5种情况下父母可以适当地打孩子,但这个打,不能乱打,如果打得多了,可能会让孩子变得自卑,偏激,憎恨社会等不良情绪。

这里也总结了打孩子时,家长要注意的5个要点。

1、打孩子时,要注重部位和方式。

家长千万不要一生气,就乱打一通,逮着哪里打哪里,有时甚至还会拿拖鞋或手边的工具,进行抽打,这样都是不对的。

可以用手拍打屁股,力度适中就可以了,千万不要拍打孩子的头面部,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受伤。

当然,胸前是脏器集中所在地,也不要随意拍打。

2、不要在公众场合教育,私密空间很重要。

不要看孩子年纪小,自尊心却非常强,尤其是在外人面前,都是非常要面子的,所以教育孩子的时候,尽量选择单独的私密空间,效果会更好。

3、打完了,道理也要讲清楚。

打完后一定要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打他,让他知道,打是为了阻止他受到伤害,再次犯错,并和孩子一起讨论,下次该怎么改进。

4、及时教育,不翻旧账。

常言道今日事,今日毕,当时犯错,当时解决,不要过后再来讨论,这样也能让孩子有“父母不会将我的错误放在心上”的感受,也就更有勇气去尝试和犯错。

5、适可而止。

不要将打孩子变成教育的唯一方式,被打时,孩子可能会觉得疼,会害怕,但打得多了,孩子就会变得刀枪不入了,心里就会常想“怕什么,大不了就被打一顿”。

家庭教育的本质还是要尊重孩子,以正向沟通为主,体罚只是针对一项原则性问题采取的辅助手段而已,绝不能喧宾夺主。

成长的道路上,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对事物缺乏足够的判断力,都会导致他们不断地出现各种的状况,作为父母,我们在尊重孩子的同时,也要不断地进行正向引导,但当沟通无效,或者孩子已经出现了品行,甚至性格的偏差,为了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千万不要心软。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