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期,华夏大地的统治者清朝已经被帝国主义和内部起义折磨得焦头烂额,根基早就千疮百孔、摇摇欲坠。
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兴起于南方的革命力量想彻底终结清朝,也绝非一日之功,于是二者陷入了长时间的对立状态。
上图——吴禄贞像
一方面,清政府动用北洋军围剿革命力量,另一方面革命力量努力在北洋军中传播革命思想,在这种背景下,清朝对自身官僚系统中具备革命背景的官员极为提防,不是痛下杀手便是隔绝了其上升的通道。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比如辛亥先驱吴禄贞,其革命者的身份几乎暴露了,却仍然被清政府先授以高官厚禄,而后又给予了不小的兵权。
一、吴禄贞早年便展示出军事才华,积累了极大的声望
吴家时代书香,在湖北地区颇有影响,吴禄贞自小便随父读书,尤其是格外喜欢岳飞的《满江红》。受此影响,吴禄贞养成了习拳练武、打抱不平的性格。
上图——岳飞的《满江红》
不久后,吴父去世,吴家也在大环境的影响下逐渐衰败,吴禄贞为了生存,进厂当了一名工人,这时恰逢两湖总督张之洞在湖北地区打造新军,于是他便前去报名。
按照规则,吴禄贞年龄未满16岁,所以不能入伍,于是他当场作了文章开头那首气势磅礴的诗,表达自己有心效仿岳飞成为民族英雄的壮志,令在场的负责人员十分惊讶。
随后,招兵官员将这件事汇报给了张之洞,后者闻之十分欣慰,拍案决定破格录取吴禄贞,并且将他所作的这首诗油印成册,在新军中传播去提升士气。
除此之外,张之洞又做了一件令许多人意想不到的事:
也在同一年,吴禄贞的母亲成为张之洞女儿的针线娘。
上图——张之洞像
表面上看,张之洞聘用吴母做府中下人,是为了让吴禄贞不用为赡养母亲发愁,可以一心一意地学习军事知识。然而这件事的背后更是体现出了张之洞对吴禄贞极其重视,有心将他作为嫡系势力培养的打算。
吴禄贞眼下既有雄心壮志,又兼有年龄优势,只要能忠诚于张之洞,必将成为后者的巨大助力。
二、解决"间岛悬案,吴禄贞得以在延边发展势力
得到张之洞青睐的吴禄贞不辱使命,公费前往日本学习先进的士官知识,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当时人们评选士官三杰,主要有两个版本,无论其他人选如何更换,吴禄贞必在三杰之中,这也直接证明了其能力之卓绝。
不过在日本的时候,吴禄贞也接触到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并且和孙中山相见恨晚,加入兴中会,成为了坚定的革命者。
这件事后来也因为大通起义被张之洞知晓,不过张之洞十分珍惜吴禄贞这块璞玉,强行压住了这件事,才让吴禄贞得以从日本顺利毕业:张之洞最终网开一面,令其改过自新,完成学业,回国报效。
上图——图们江位置
凭借着张之洞的保护,吴禄贞回国后被顺利启用,经过了多番考察后,他去往延边地区任职。
恰逢此时日本打算越过图们江,侵占我国领土,吴禄贞便采取武力对抗的姿态和日本人对峙,最终解决了间岛悬案,拱卫了神圣的国土,他也被全国人民视作"间岛英雄"。
间岛悬案解决后,吴禄贞风光一时无两,张之洞在朝堂上带头为他表彰,延边军民对他极为敬佩,全国百姓欢欣鼓舞。趁着大好局面,吴禄贞收回日本矿产、加强地方基建、发展民生经济、建立戍边武装,在延边地区建立了强大的从属势力。
三、吴禄贞做大后,清政府和革命力量围绕他展开博弈
然而纸里包不住火,当年吴禄贞虽然被张之洞力保,但是其革命行为还是有不少人是知情的,再加上清政府对革命力量的行动打探颇深,所以吴禄贞的革命者身份基本暴露了。
不过这个时候的吴禄贞既有才能和声望,又成为了新的民族英雄,清政府不愿意对其贸然发难,革命力量自然也不愿意丢掉他,于是两大阵营展开了直接博弈。
首先出招的是清政府,他们将吴禄贞从地方调回中央,封他为镶红旗蒙古副都统,这是留学日本士官生中的第一个八旗都统。
不过此时的八旗都统和清朝初期的八旗都统不同,已然没有了实权,俨然是地位尊崇厚禄丰厚却毫无战斗力的虚职。
上图——庆亲王奕劻像
接下来,革命力量中的同盟会员黄恺元出银2万两,向庆亲王奕劻行贿,替吴禄贞谋取官职。
如此巨额款项令见惯了大场面的奕劻都为之震撼,于是他亲力亲为将吴禄贞送到了陆军第六镇统制的位置。
清政府的目的是不失去吴禄贞这块民族英雄的招牌,于是给予他高官厚禄却拒绝让他领兵,而革命力量的目的是让吴禄贞回归军中,哪怕职位相对不高,也便于他展开革命思想的传播工作。
虽然当时清政府已然对吴禄贞开始提防,但是奕劻袁世凯一脉和摄政王载沣政见相左,而且袁世凯在北洋军中有绝对地位,才能顺利将吴禄贞安插回军中。
不考虑官位的重要性等其他因素,这种安插起码保障了吴禄贞的兵权,因此算得上是革命力量的胜利了。
上图——袁世凯像
四、结语
革命力量和清王朝虽然互为仇敌,但是在许多事情上,尤其是涉及到政治领域时,一些问题并不能轻易地用非黑即白去判断和处理,比如本文主角吴禄贞。
对于清政府来说,他们除掉吴禄贞的心思肯定是存在的,然而处死吴禄贞倒是不难,后续的一系列相关事务才是他们头疼的地方,于是只能退而求此次将其冷藏。
对于革命力量来说,保护吴禄贞的成本也很高,不过却十分有必要性,更幸运的是此时清朝朝堂派系林立,彼此掣肘,给革命力量留出了运作空间,这才有了如此奇葩的一幕,革命力量的中坚力量,却又能成为清政府的高官。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