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花米草治理区域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看生态修复成效评估 | 方法借鉴

2023-12-18     中国绿发会

原标题:从《互花米草治理区域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看生态修复成效评估 | 方法借鉴

·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是全球危害最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也是我国最为突出的海洋入侵物种之一。目前,互花米草几乎遍布我国沿海各省。互花米草在促淤造陆、保滩护岸、抵御风暴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繁殖力强、扩散速度快,对我国部分区域的原生滨海湿地植被、重要生物栖息地等造成了破坏,引起了局部地区航道、港口水域和防洪泄洪通道的淤积,对沿海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推动落实《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相关部署,指导各地按照“宜林则林、宜滩则滩、宜渔则渔”的原则,对互花米草治理区域开展生态修复,防止互花米草再次入侵,自然资源部近日印发了《互花米草治理区域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该指南提供了互花米草治理区域生态修复的工作流程、本底调查、影响分析、修复目标确定、生态修复方案设计与实施、生态修复成效评估与适应性管理等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文重点介绍和分析《指南》中关于生态修复成效评估的相关内容,以期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借鉴。

《指南》把生态修复成效评估工作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生态修复目标实现情况的评估。根据设定的生态修复目标,通过对比表征目标的相关指标在评估时的状态值和目标值开展生态修复目标实现情况的评估。生态修复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估详见《指南》附录B。主要是以生态修复目标值为参照,按照公示(1)计算各个评估指标的目标实现程度,通过对比评估指标的监测值与目标值,计算评估指标对应修复目标的实现程度,具体如下:

二、生态系统状况的改善和功能提升成效的评估。通过将评估指标的状态值与生态修复前的水平对比,开展生态系统状况的改善和功能提升成效的评估。基于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过程和一般规律,《指南》给出了相应工作适宜开展的时间。具体为在修复工程完成后的3~5年内,重点开展湿地植被、动物群落、生境条件以及区域利用方式和国土空间功能的修复成效评估;在生态修复工程完成5年后,宜增加其他湿地生态功能提升效果的评估。

参考资料:

https://m.mnr.gov.cn/gk/tzgg/202312/t20231212_2813532.html

PS.及时跟踪学习行业标准规范,是紧跟行业发展、开拓新业务的有效手段;有选择性地吸收新知识,是做出创新性工作的基础;综合技术部将以开放的心态,在学习中不断蓄积力量,踏实走好每一步。

文/赵玉萍 审/Sophia,蓝天 编/angel

长按加入{月捐人计划}

阅读是一种智慧,转载是一种动力,分享是一种美德

喜欢请分享~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72d5444b1124823aa36c2cbc850be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