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西北民歌之父,写下多首抗战歌曲,一生都在为民歌做贡献

2023-06-30     史密记

原标题:他被称为西北民歌之父,写下多首抗战歌曲,一生都在为民歌做贡献

他是我国民族音乐家,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被誉为“西部歌王”、“西北民歌之父”。其主要作品有《在那遥远的地方》、《掀起你的盖头来》、《掀起你的盖头来》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此人,就是王洛宾。

1913年末,王洛宾出生在北京东城区一座四合院的油画匠家庭。爷爷是颇有影响的民间艺术家,非常喜欢音乐,组成家庭乐队自娱自乐。在爷爷的影响下,父亲吹拉弹唱样样都会。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王洛宾,也有音乐天赋。14岁那年,他参加了基督教堂开办的唱诗班。很快,他就成了班里的佼佼者。

1928年6月,父亲因病去世,王洛宾去给在哈尔滨的姐姐报丧时,意外结识了塞克、金剑啸等好友。不久,他就跟着塞克学习吉他、唱歌以及作曲。可以说,塞克是王洛宾走进艺术界的启蒙老师和向导。塞克十分欣赏他在音乐方面表现出的执着和天赋,故邀请他为自己编演的话剧《北归》谱写主题歌和插曲。年底,王洛宾为塞克的诗集《紫色的歌》第一首词《在海的那边》谱曲。

“九一八事变”后,充满了爱国之心的王洛宾参加了游行示威请愿团。中学毕业后,他被保送到北平师范大学艺术系学习。在这里,进一步提高了他的音乐知识。钢琴老师是德国人谷不克;声乐老师是沙俄的贵族霍洛瓦特·尼古拉·沙多夫斯基伯爵;作曲老师是曾留学巴黎的汪德昭。因此,王洛宾受到了正统的音乐教育,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年,他的处女作问世,是为萧军的小说《八月的乡村》创作了插曲《奴隶之爱》。

1934年,王洛宾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继续深造。1936年,他受邀到北京京绥铁路扶轮中学担任音乐教员,为学生创作了《詹天佑之歌》。“七七事变”爆发后,王洛宾前往山西参加我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期间,他创作了《老乡上战场》《风陵渡的歌声》等抗日歌曲。另外,他还在西北大军阀马步芳的手下当差,俩人还成了知己。

1938年3月出版的《战地歌声》中,包括了王洛宾创作的30多首抗战歌曲。5月,他和塞克、萧军等人去兰州参加“西北抗战剧团”,到甘肃、青海各地宣传抗日,并改编了《达坂城的姑娘》等民歌。

1941年,王洛宾被怀疑是我党人士,因此被捕,关押在兰州监狱三年。在狱中,他依然没有忘记创作,《我爱我的牢房》、《睡在戈壁滩上》等二十余首歌都是他在狱中创作的。最后,还是时任青海省主席的马步芳写保书,才把王洛宾保了出来。1944年5月,他回到青海,继续从事音乐教育工作。

1949年9月,王洛宾加入我军,跟随部队去了新疆,负责文艺工作。1951年,他被北京市公安局逮捕,又在狱中创作了一批歌曲。1960年,他再次因为曾在马步芳手下任职而在新疆被捕,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1975年,王洛宾出狱,但在政治上继续被管制,在生活极度困难时改编《我愿变成一杯香茶》等数十首民歌。1979年,乌鲁木齐军区军事法院撤销了1961年对他的判决。1981年,他恢复了名誉和军籍,任新疆军区文工团艺术顾问。1988年,王洛宾老人离休,享副师级待遇。

1996年初,王洛宾老人因得了胆囊腺癌入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治疗。在医院,他谱写了人生中最后两首歌曲《歌唱万青年》和《人生之路》。3月14日,王洛宾老人去世,享年83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71d896cfcee4a3981263a3bd926b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