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合:年近70,用两个碗三个球,成功拿走李嘉诚4亿

2023-06-27     陈坤说历史

原标题:王保合:年近70,用两个碗三个球,成功拿走李嘉诚4亿

引言

“此艺人间堪可重,杏花杨柳色依依。”宋太宗曾经在《缘识》中用这句诗来形容技艺高超的人。

从宋代开始,民间的艺术表演逐渐变成一种专业,并被区分到三教九流中,形成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

几乎从这个时候起,到现如今为止,民间艺术表演从未中断过。不过,随着传媒技术的革新,它也变成了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之一。

一、鬼手王保合

1999年,王保合在河北劳动厅引荐下,随同某艺术团到香港去表演,并获得了在九龙艺术中心演出的机会。让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些艺术表演受到当地人的热烈欢迎,在各方的邀请之下,也出进行了几个月才结束。

王保合对此尤为震惊,因为在他看来,这些绝活都是家乡普遍有的,当地人几乎看腻了,但到香港却像是发现新大陆一样,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

据说,香港市民都拥挤着去看他们的演出,每天的票数基本上被售罄,戏楼里排满了人群。

王保合的“三仙归洞”、“缩骨软功”等的表演更是获得了热烈的掌声,被香港地区的人民大为惊叹。

当时的香港特首董建华观看他的表演后,也连连称奇,更是给他的“三仙归洞”取了一个“鬼手”的称号。

不经意间,这个名号响遍了整个香港,且在他的家乡也流行起来,还有了后来的“鬼手居”的雅号。现如今,王保合已经变成了他的家乡的一块旅游品牌和招商品牌。

二、“鬼手”的练就

“鬼手”不是求仙问道就获得,而是经过常年冷月的学习与实践,最后才有的结果。王保合出生于一个杂技世家,并在各种杂技表演的渲染之下,逐渐成长起来。

他的祖父王玉林、父亲王福寿都曾经在北京的天桥摆摊卖艺,是人们所说的街头卖艺人。在战乱和封建时期,卖艺人并没有得到官府和民众的认可,他们更多的是把卖艺人认为是社会的寄生虫。

不过,到新中国以后,这种看法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卖艺人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的拥有者,被政府和人民认为是珍贵的保护对象。

王保合的祖父王玉林相当厉害,被江湖人称之为“江湖八大怪之一”,又或是“卸索大王”,因为他有一套很难学会的卸索(缩骨术)绝活,因此才得名。

王福寿从王玉林那里接手了卸索之术和卖艺的摊子,并带着年仅6岁的王保合在北京天桥地区卖艺。

由于年龄太小,所以做的基本上都是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同时还参加基本功的练习。

长大以后,王保合回到河北吴桥县的老家。1958年,刚14岁的他就加入了吴桥县的马戏杂技团,成为一名正式的杂技演员,但做的仍然是基本功的表演。

人们所知道的“缩骨软功”,是他分别从祖父和父亲那里继承下来的。基本上都是获得基本功以后,自己加以揣摩与练习,最后形成自己的绝技。

对于让王保合出名的绝活“三仙归洞”,则是在他30岁时才接触到的,他对此只有一个诀窍,那就是“快”。

成为家乡的名人后,这个中招商会上都能见到他的身影,其主要原因是当地政府想凭借他的影响力,来加快当地的建设。

为了将家乡变好,他基本上没有抱怨过。据说,有一次就成功地从李嘉诚处拿走数亿元的投资。

2008年4月,在河北省、市招商团的邀请之下,王保合随同他们一起到香港去招商。

据他的说法,自己是不会参加商业表演的,但对于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的事,则从来不辞辛劳,能力有多大就做多大的努力。

招商活动一般区分为饭桌交谈和饭后娱乐。由于上世纪已经名噪香港,所以跟随招商团去,也受到了许多香港人的欢迎。

在饭局交谈的过程中,许多香港商人都主动与他攀谈。饭后的表演中,他的绝活更是赢得了满场的喝彩。

经过一圈下来,他们从香港处拉到了一单4亿多元的投资。据说,这是首富李嘉诚之子李泽楷在看到表演之后,所做的决定。后来,李泽楷亲自到河北去视察,并观看了他的表演。

结语

1944年,王宝合在河北省吴桥县杨家寺乡出生。由于家庭相当困难,所以从1951年开始,他便跟随着自己的父亲到北京去卖艺。这一段经历虽然很苦,但却影响了他一生,在精心的学习之下,他继承了祖父和父亲的绝活,成为一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

获得“鬼手”称号以后,至今他已经表演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缩骨术”和“三仙归洞”被他练得炉火纯青。据说,他在“三仙归洞”中的快速表演,被上海的吉尼斯纪录保存下来,至今未曾有人打破过。

从他的大半生来看,一个人若想取得惊人的成就,只有像铁棒磨针一样,用时间去锻炼自己,并专心致志地做同一件事,最后才取得惊人的成绩。

如果朝秦暮楚,或是“三天打鱼和两天晒网”,那么成就只不过是一种空想而已。生活中,无论从事哪一种行业,只要用工匠精神去对待,总会做出惊世骇俗的精品,让世界为之叹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715cc5ee42ad63ce4c4bf27bbe0aa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