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之前,看到一个热帖“请同事吃完海底捞我不高兴了”,让人唏嘘不已。
题主因为要离职,所以请与她同住的一位同事吃顿饭。
当天在餐厅里,题主便把点单的pad给了同事,让她来点菜。
出乎题主意料的是,同事丝毫不节制,兴致勃勃地点了一圈。
题主担心点太多,两个人吃不完,就提议先吃完再接着点。
两人吃了许久,结果桌面上还剩了一盘肉卷,一盘生菜,一盘山药和一盘牛蛙。
题主和同事还商量着,退掉了一开始点的主食“捞面”。
不曾想,同事此时开口说自己想点豌豆苗和菌菇。
题主看着桌上的剩菜,依旧提议吃完了再点。
后来,两人不再聊天,各自埋头吃,尽管很努力,但还是剩下了许多。
事后,看着桌上的剩菜,再看着同事,题主很是无奈。
题主并不介意花钱,只是感觉点了一大堆结果又吃不完,却还想加菜的行为,实在有些讨厌。
帖子曝光后,网友们议论纷纷。
网友@吃瓜姐的回复可谓直戳要害:
“如果你的舍友跟你是同一类人,这顿饭会吃得很开心,可惜这个舍友无法拥有你这个朋友了。”
题主请客可以说是对彼此关系十分认可的表现了,然后这位同事似乎并不在意,只是一味满足自己的无理要求。
记得周国平曾说过: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这界限不清晰,然而又是确定的,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无意中想突破这界限。”
不懂分寸,得寸进尺的人,总会在无意中突破社交的底线,紧接着就是关系的裂缝,社交的渐行渐远。
2
之前看过一个帖子。题主的一个同学结婚,题主便发了200元红包表示祝福。
不料,题主同学却毫不掩饰地表明“你给的红包,是最小的。”
题主听后十分生气地回复“那退回来”。
不曾想同学仍旧一副无辜模样地解释道:
“我自己也不知道现在社会进步这么厉害吗?还是通货膨胀?
然后红包里我朋友给我最少的是666。”
看到同学还在不停地暗讽自己发的红包太小,题主索性回复了句“那我穷咯”。
紧接着,题主又加了一句“我结婚不叫你”,心里想着彻底切断和对方的联系。
事后,题主将聊天记录发到了网上,结果引来无数网友的围观。
其中网友@影视剧资深观众的一句高赞评论“给200都嫌多了”,可谓响当当地打脸了题主这位同学。
作为同学,题主好心好意转红包送祝福,作为当事人,非但没有在第一时间表示感谢,甚至还各种借口进行嫌弃。
题主同学这一系列得寸进尺的举动,让人看到了一副丑陋至极的模样。
哲学家Heraclitus说:“世界的一切次序,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当你不顾社交中的分寸,胡乱作为,肆意越界,那么这段关系就注定难以为继。
3
作家三毛当年出国留学之前,作风传统的三毛父母再三叮嘱她,让她凡事学会忍让。
到了国外,三毛听从了父母的教诲。在学校里,她尽可能接受舍友们几乎所有的请求。
一开始,她以为只要自己听从父母的建议,对身边人足够的容忍,那么彼此间的相处就能和谐。
但后来,发生的每一件事情让三毛渐渐发现,自己的一味忍让并没有让她过得舒坦。相反的,她的室友开始变本加厉。
宿舍是大家共享的,可是擦地板、洗床单、清理垃圾这些累活杂活,几乎都变成了三毛一个人的事情。
有一天晚上,室友们更是放肆地跑到三毛的床上耍酒疯,弄得三毛的床铺凌乱不堪。
三毛终于忍无可忍,那一次,她抓起扫把狠狠地朝舍友扫过去。
在经历过人际交往的隐忍后,她不再无条件退缩,无条件的妥协,她开始试着划出自己的边界,告诉室友们她的边界在哪里,哪些事可以做,同样又有哪些事不能做。
令人诧异的是,经过那晚之后,室友们便不再敢对她指手画脚,反而变得毕恭毕敬。
对三毛而言,往后的宿舍生活也变得轻松许多。
经历越多,你越会明白:人与人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贸然越界,只会让关系变得紧张。
唯有守住边界,才是对彼此最起码的尊重。
古话曾说过:“凡事过则损,需把握分寸。”
带着“界限感”相处,是我们对人际关系最大的尊重。
维护界限感的关键在于,既不逾越他人范围,也不任由他人肆意践踏自己的范围。
千万别让界限,毁了你的社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