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的夏天,陕西山村中一个小伙慌忙敲开了村长家的大门,大喊救命,众人不解,究竟出了什么事让平时木讷的小伙子这般慌张。
贾平凹
这背后的原因说出来不禁让人捧腹,原来是母亲胁迫他娶媳妇,这洞房花烛夜乃人间幸事之首,本是件大喜事,却为何要了小伙子半条命?
深扒之下才发现,他的准新娘竟然是个面容奇特的歪眼姑娘,为了躲避这场“灾难”,小伙子不惜央求村长为他谋出路,没成想这小伙子是未来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贾平凹。
贾平凹作为秦腔老陕走出来的作家,曾写下不少佳作,《秦腔》、《高老庄》等等都脍炙人口。
但人们难以想象像这样的知识分子曾经历怎样的“包办”风波,又是怎样从“封建”的泥潭中走出,一步步成长为中国的一线作家。
贾平凹1952年出生在陕西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十万大山之中,家中情况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加上陕西大旱三年,能吃上一顿饱饭都是莫大的奢望。
当时陕西很多地方都在养猪,靠出栏的猪换粮度日,一头肥头大耳的猪可以换上三十斤的粮食,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吃不上饭的贾家,养的猪也是瘦的皮包骨,更别说换粮了。
但当时以穷为荣,这倒不算什么,可怜的是贾平凹,年纪轻轻每天饿得前胸贴后背,因此平日里不管做什么都愿意慢下来,这样可以节省一部分体力。
而且贾平凹从小性格耿直,也不会溜须,父母从小对他并不看好,甚至是忽视他。
贾平凹一家
这样的教育之下,无非会培养出两种孩子,一者孱弱一辈子,自卑且甘愿随波逐流,得过且过。
二者性格爆发,成为刚直之人,坚持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与世界对抗,很明显,日后贾平凹成为了这样的汉子。
值得一提的是,贾平凹的父亲也是个知识分子,曾经做过乡村教师,对儿子也算有一些引导,这日子虽然过得穷,但父亲却乐在其中,他经常对贾平凹说:“有文化比啥都强!”
父亲的观念中颇有股“读书贫里乐”的意思,穷也好富也罢,胸有笔墨胜万金。
可事实上,有文化不一定能当饭吃,当时人们信奉穷的光荣、穷得伟大,想糊口唯有种地养猪,也因此贾平凹并没有完成学业,一家四口搬到了人烟稀少的陕西农村务农。
眼看着贾平凹即将成年,他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懦弱自卑一直伴随着他的童年,而贾平凹也一直没有放弃,离开这个山村是他最大的夙愿。
按照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就算是有点文化的贾平凹也终将成为农民,虽然农民这个身份很光荣,但贾平凹总觉得一身才华无处施展,也难怪他经常闷闷不乐。
就这样贾平凹在家里种地种到了18岁,在当时无论城里还是乡下,成家都非常早,有些人家孩子16岁就娶亲生子了,18岁的贾平凹已经算是晚婚了。
但贾平凹却是不急不躁,他根本不着急随便成家,可他越是表现出不着急,母亲就越是替他操心,他的婚姻大事也成为了母亲的任务。
在母亲心里,贾平凹相不相中无所谓,再娶不上媳妇,受谴责的是整个贾家。
为了替贾平凹物色媳妇,母亲确实花了大力气,十里八村跑了个遍,也有了几个人选。
这几位里边也不乏有长相俊俏的,但都没看得上贫穷呆板的贾平凹。
最终找来找去,母亲寻得一位“神秘嘉宾”,这位姑娘是距离贾平凹家五公里外村子的村民,经过几轮寻觅,母亲似乎已经认定了这位神秘的姑娘。
贾平凹
母亲信心满满的带贾平凹来到女方家里相亲,但并未对他多言,可直到贾平凹进屋的一刹那,他却怀疑起了人生。
只见这姑娘口歪眼斜,面目憎人,虽说智力正常,但一种莫名的感觉顿时涌上贾平凹的心头,面对如此面容奇特的姑娘,贾平凹别说娶她,就连多看一眼对他来说都是折磨。
话说贾平凹一直以来还是比较相信母亲的眼光,因为母亲日常比较苛刻,想必对于这种人生大事要求也应该还是有的,但眼前的歪眼姑娘彻底让贾平凹感到了什么叫做绝望。
贾平凹
快要窒息的贾平凹直接夺门而逃,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噩梦,他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会为他安排这样的姑娘,难道自己就不配拥有美好的事物吗?
母亲看贾平凹如此抗拒也不受力,在贾平凹耳边不断苦口婆心的开导。
“这事你必须答应!咱们什么家世你不清楚吗?还嫌弃人家长得丑,不是瞎子就够用了!靠你自己什么时候能抱上娃?”
其实母亲担心的确实没错,当时贾平凹的家庭环境可以说是一时半刻翻不了身,一辈子只能在村里种地,没有任何盼头,能有姑娘愿意嫁算是烧了高香。
母亲有母亲的顾虑,贾平凹太了解母亲了,这件事根本轮不到他同意,说不上哪天,那个歪眼姑娘就会送到他的炕头,到时候生米煮成熟饭,贾平凹可就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贾平凹对母亲可谓是失望透顶,这件事让原本就心有忧虑的他更加忧心忡忡。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贾平凹决定“自谋出路”,直接跑到了村长家,进门直呼“快救救我!”
他把这些天相亲的经过讲给村长一听,村长忍不住捧腹,在笑谈之余也给贾平凹指出一条明路。
这条救赎之路就是考大学,只有考大学,他才能有资格和理由走出陕西大山,但这又谈何容易!
俗话说鲤鱼跃龙门,跃过去就是条龙,跃不过去就只能在村里娶妻生子,望天长叹。
就这样贾平凹多次请求村长帮忙,加上自身的文化素养,终于走进了西北大学的校门,人生也就此走向光明。
这段经历如同打开了贾平凹的“任督二脉”,从此他大变样,一改之前对生活的唯唯诺诺,选择了自己主宰自己的人生。
而且在爱情上,贾平凹也不再退缩,1971年,大学毕业的贾平凹被分配到了陕西人民出版社工作,在这里,他认识了第一任妻子韩俊芳。
韩俊芳既是贾平凹的妻子也是他的贵人,70年代这十年是贾平凹的事业上升期,在大学时他也曾试图谈一次恋爱,但女孩受不了贾平凹的穷苦,不了了之。
但韩俊芳不一样,她是贾平凹的老乡,有着和他一样的斗志,虽然都是山村里走出来的大学生,但韩俊芳的家庭条件要比贾平凹好的太多。
中间女子为韩俊芳
可韩俊芳从来没有嫌弃过这个穷小子,因为她太了解这个男人,贾平凹的雄心壮志没得到父母的认可,但却得到了韩俊芳的芳心。
两个人“珠联璧合”之后,韩俊芳对贾平凹是无条件的奉献,贾平凹想辞去工作专心写作,韩俊芳二话不说,应是扛起了全家的经济重担。
这几年间,韩俊芳不仅承担了家庭的经济来源,也充当了贾平凹的家庭保姆,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贾平凹与韩俊芳
是金还是银,时间会给人们答案。
贾平凹从1973年出版《一双袜子》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到80年代更是摆脱了曾经贫穷尴尬的局面,与路遥、陈忠实共同崛起,并称国内的“文坛三杰”。
80年代对贾平凹来说是黄金的十年,他平时的努力在这十年被无限放大,在文学上有着重大突破,稳坐神坛。
贾平凹的稿费在那个年代相当可观,早已经脱离了小康的范畴,直逼中等资产阶级,俗话说富在深山有远亲,但这也引出了贾平凹的家庭问题。
因为老家村里很多亲戚都非常穷苦,在贾家全家抬不起头时,这些亲戚曾经没少帮助贾平凹生活。
如今贾平凹功成名就,还坐上了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的位置,用韩俊芳的话讲,每天来找贾平凹的穷亲戚都能把门槛踢破。
韩俊芳(左2)、贾平凹(右1)
贾平凹经常性地对这些亲戚进行经济援助,刚开始还是在韩俊芳的“监管”下进行救济,时间一长韩俊芳觉得这就是个无底洞,永远也填不满,明令禁止贾平凹再去接济。
但贾平凹能走到今天绝不是一个听话之人,骨子里的倔劲和陕西汉子的尊严注定让他不会听老婆的话。
自从韩俊芳组织他“捐款”,贾平凹在之后的每一笔收入,他都会偷偷拿出来很大一部分交给亲戚,俗话说纸包不住火,贾平凹的行为没过多久就被老婆抓了现行。
此事搞得贾平凹焦头烂额,经常鬼鬼祟祟地回家,却在此时贾平凹与一位夏氏女子走得很近,这让韩俊芳怀疑他在外面养了别的女人,贾平凹一时百口莫辩。
婚姻与爱情不同,爱情会削弱人看到本质的能力,婚姻则将这种能力放大。
贾平凹属于理想和浪漫主义,他喜欢的是那种心有灵犀的感觉,两个人互看一眼不言而喻,而韩俊芳则是超现实主义,柴米油盐中走江湖,这种水火不容的感觉也逐渐暴露出来。
两个人最终也没有能白头偕老,韩俊芳痛诉贾平凹对婚姻不忠,挥霍家财,根本不算是一个合格的丈夫,贾平凹则哭诉韩俊芳个性太强,不给他作为男人的尊严。
贾平凹在这段婚姻中最后选择了净身出户,人们常说情场失意,商场得意,但在贾平凹这里却恰恰相反。
闭关写作中的贾平凹
离婚后的贾平凹在一个偏远的地方租了一户老破小的院子,闭关写作,身无分文的他只能靠这支笔东山再起,可谁也没有想到,事业和生活给他上了一课,告诉他什么叫祸不单行。
1992年,贾平凹完成了离婚后的第一个作品《废都》,一经发行,作品确实火遍了大江南北,但还没等贾平凹笑得出来,《废都》就遭到了全国封杀,就连出版社领导都吃了锅烙。
《废都》可以说是近代争议最大的文学作品之一,被封杀的原因其实是里面充斥着一些所谓的不好的内容,但这实际上都是贾平凹对于“性”的修饰。
但在90年代,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将男女关系理解透彻,出现此类内容无疑是挑战了当时民众认知的底线。
贾平凹一夜之间成了臭名昭著的流氓作家,屋漏偏逢连夜雨,日复一日的舆论压力让他在文坛的地位一落千丈,长期伏案写作让他肝病复发,直接住进了医院。
人在低谷时,总会触底反弹,在住院期间贾平凹认识了真正的知己郭梅,郭梅是医院的护士,长相端庄,很多男人都为之心动,可唯独却看中了满腹才华又身败名裂的的贾平凹。
贾平凹与郭梅
1996年,贾平凹与郭梅喜结连理,出院后的贾平凹更是修身养性,研究起了个人爱好,既然文学圈子混不下去,那就试试书画!
贾平凹非常喜欢作画时气定神闲的状态,虽然对于书画他并不陌生,但他深知进入一个圈子有多难。
但写了一段时间,贾平凹在圈里却出了名,作家这个身份为他带来了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人设,这也帮了他的大忙。
2000年陕西搞起了书画义卖,贾平凹也跟着去碰碰运气,在当时他还没想到自己的字能卖得上价,可谁知刚出手就被几个富商高价买走,贾平凹也当场将钱捐了出去。
从此以后贾平凹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价值,他也渐渐了解到了书画圈里的内幕。
其实很多人求字都是看人不看字,因此他的字画随随便便就能换上不少钱,真可谓是一字万金。
贾平凹书法
他的一幅匾牌字在当时就能卖到500到40000元,现如今西安大半老字号用的依然是贾平凹题的牌匾,很多亲戚朋友在贾平凹这里得上一字,回家后就换了房子。
为了避免出现“白拿”的情况,贾平凹在家门口贴出告示:“匾额一字五百,斗方千元。”
意思也就是说“想要我贾平凹的字,就拿钱来换,我明码标价!”
2009年,贾平凹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废都》被重新认可,被封杀的这些年所写的稿子也都得到了发表,并且让他登上了茅盾文学奖的讲台。
都说贾平凹是个高产作家,但殊不知有四个字叫做厚积薄发。
在贾平凹的脸上,刻满了对世俗的不屑,他从不觉得自己所创的《废都》有什么问题,用文字艺术处理两性关系有什么罪过吗?
但经历这十年风波,贾平凹也学聪明了,专注于陕西大山中的乡土人文,不难发现,在《废都》之后,贾平凹的作品中几乎都带着一股浓烈的“羊肉泡馍”味道。
重回文坛后贾平凹身价飞涨,业余还不忘写上几幅字画做个义卖,妻子郭梅更是让他感受到家庭该有的默契,并且自己的肝病也全面好转。
人到七十古来稀,如今已经古稀之年的贾平凹依然驰骋文坛,靠一部《暂座》封神,这部作品包含了他穷尽一生追求的东西,那就是对人性和欲望的理解。
《暂坐》手稿
经历了才能有所感叹,再睁眼已不是少年。
人生的可能性往往就在于此,如果贾平凹屈从于人性的迁就,恐怕也不会成为人们所认识的文豪,而是一辈子默默无闻的山间老农,身边是当初母亲为他物色的歪眼媳妇。
从婚姻到事业,“贾平凹精神”无不透露出人生的不卑不亢,人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就算全世界反对,也未必他们就是对的,人生的把舵永远都在自己手中。